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非洲朋友之二    学相声的数学博士

(2006-10-23 09:28:53)
              非洲学生在北京
                本报记者 李莉
      中非论坛开幕在即,非洲留学生也随之成为人们关注的人群。这些在中国生活了一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学生,对中国、对北京有着怎样的感情?在被称为“高校中的小联合国”的北京语言大学,记者了解到了非洲留学生们的精彩生活。

          学相声的数学博士
      来自喀麦隆的捷盖两年前还一个中国词都不会说,现在已经跟着丁广泉老师开始学相声了。这个在喀麦隆国家电视台主持了四年古典音乐节目的数学博士对中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小时候看过很多中国电影,印象最深的就是李小龙,当时就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长大以后越来越觉得中国文化和非洲文化有很多相通的地方,甚至觉得电视上中国人说话的‘味儿’都跟我们国家很相似。所以当有来中国留学的机会时,我毫不犹豫地就来了。”2004年,捷盖进入北京语言大学,学了8个月的中文之后,又到北航继续读博士。
     在捷盖看来,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在喀麦隆,英语和法语都是官方语言,捷盖在这两种语言外还自学了德语,他感慨地说:“我学德语四个月就说得‘倍儿棒’,可是中文,我到中国已经两年了,还说得不地道。中国历史太长,文化太深了。”
     因为两国文化的差异,捷盖表示自己初到中国时,对中国朋友“很有意见”。“我刚会说几个词的时候,觉得中国人真奇怪。常常会有人问我‘你吃了没有’,但是问完了他们却不请我吃饭。还有时候走在路上,总有人问‘捷盖你去哪儿?’我想这是我自己的事为什么要告诉你。后来我明白了,这些问话只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
      除了这些习惯用语,更让捷盖觉得难缠的是筷子。“来中国前只在电视上看见过,当时就很奇怪,两根棍怎么用啊?到了中国开始学用筷子的时候手都夹疼了,每次去食堂心里都害怕。不过学会用筷子以后我觉得比刀叉好用多了,现在我再也不用刀叉了。”

            母女两代中国情
     在加蓬学生莫米松的眼里,中国显然就是第二故乡。“我出生以后最先学的语言是中文,然后才是我们国家的法语。”莫米松说,妈妈是加蓬共和国的第一批中文翻译,她们两代人都和中国有不解之缘。
    “妈妈在1979年就到中国来学中文,那时候我还没出生呢。后来我3个月大的时候就跟着妈妈到了中国,2岁才回国,所以我学的第一种语言其实是中文。”莫米松说,她家里有很多中国的书,还有一大箱中国的照片。莫米松最喜欢吃妈妈做的中国菜,很多菜她叫不上名字,可是觉得味道非常好。在加蓬的时候,每逢亲戚朋友有结婚之类的喜事,妈妈总是被请去做几个中国菜。为了吃中国菜,莫米松还下苦功学会了用筷子,因为妈妈每次都说“菜做好了,但是不用筷子吃那就对不起,不能让你品尝了。”
    因为在这样浓厚的中国氛围中长大,所以在高中毕业后,当妈妈问莫米松想去哪儿继续读大学的时候,她很自然地说“中国”。“我觉得我对中国太熟悉了,只有到这儿我才不会觉得陌生。”

想当奥运志愿者的班布
    “帮我要一瓶啤酒。青岛啤酒,凉的。”如今班布也可以坐在饭馆的餐桌旁边随心所欲地点菜了,两年前他还只能指着别人桌上的菜示意服务生。“语言真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我一定要当个好翻译。”班布说。
    在来中国之前,班布在加蓬外交部办公室工作,因为有很多与中国的交流,他感到学会中文很有必要。班布说,如今在加蓬学中文的人越来越多。“中国和加蓬的关系很好、很稳定,所以学了中文不用担心以后找工作会有问题。”
    班布说自己还有两年半的学业,因此可以赶上看2008奥运会。“我已经报名当志愿者了,但是不知道能不能选上。奥运会可是个很盛大的事,能赶上当然要参与啊。这段经历一定会很难忘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