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与裱褙胡同
作者:海韵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这首《采桑子》一直是我最钟爱的纳兰词,始终记忆犹新。几年前,刚知道有网络聊天这种交流方式的时候,我第一个注册网名就是“梦也何曾到谢桥”。不断有人来问我“谢桥”是哪里,由此认识了最早的网友。
最早知道《采桑子》不是通读了纳兰容若的作品,而是因为一位女作家叶广芩。她是满清皇族后裔,北京人,后来不知怎么去了陕西,成了陕西作家。但她的小说多是反映老北京,特别是满清遗老遗少的生活,透着浓浓的京味儿,间或有宫廷秘闻,非常吸引人。叶广芩分别以《采桑子》的八句话为题目,写了八部中篇小说(因为没看全,不是十分肯定)。我读了其中的四篇,最喜欢印象最深的就数《梦也何曾到谢桥》。
小说讲的是民国初年,一位前清王爷与一个以裱褙手艺为生的平民女子之间一段情感。王爷每次去会这个女子都带着自己的小女儿(也就是小说中的“我”)做掩护。而那个女子还有个头上长着“犄角”的儿子。其实那犄角不过是鼓出来的两个包,可人们都认为那是龙的角,因此揣测这男孩是王爷的私生子。但是男孩和他妈妈都坚决否认。因为父母之间的特殊关系,男孩和“我”——小格格的关系颇不友好。多年以后,小男孩成了京城顶尖的旗袍制作大师,他的旗袍一针一线均由手工缝制而成,精美华贵千金难求。而小格格则漂泊海外。两人再相见,已是年过不惑。世事变迁,两人不再有当年的敌对,有的只是共同的对故人和过往岁月的追忆。大师倾尽心血为“我”缝制了一件精美绝伦的旗袍。
小说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起伏,但透着老北京风情和文化,细节和情感非常动人。更有意思的是,小说里提到的,当年裱褙艺人聚居的“裱褙胡同”,恰好是如今我们报社所在地。随着拆迁,裱褙胡同已从地图上消失。每次穿过报社后身那条胡同,我脑海都会浮现这样的场景:一位风流倜傥温柔多情的前朝王爷,带着一个小姑娘走进一家院落。在这些尚存的四合院里,哪一处是会当年那位女子的居所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