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洁峰行动系列报道之四               珠峰清垃圾700米用了12小时

(2006-05-31 10:07:35)
洁峰行动系列报道之四
珠峰清垃圾700米用了12小时
本报特派记者周明杰自珠峰报道
                                                                
                     珠峰环境堪忧
        昨天早晨7点,露宿在珠峰大本营上的珠峰环保登山队的队员就带着干粮向高海拔地区进发,着手清理5120以上、5800米以下的白色垃圾。由于高海拔带来的各种困难,为了这不到700米的沿路白色垃圾,环保志愿者付出了将近12个多小时的努力,一直到昨天晚上近7点才返回大本营。由于志愿者身体状况已经不能再在大本营露营,环保登山队决定携带清扫来的垃圾逐批下山,最后一批成员于今天凌晨零点20分才返回定日。通过珠峰上的清扫行动,记者发现珠峰的生态环境已经到了必须制定更为严格保护措施的时刻。
                                                            
                   大本营人类踪迹成倍增长
        昨天傍晚,记者在大本营绕了一圈,发现大本营附近大约有一百左右的帐篷,居住的人口可能将近千人,很多帐篷上都写着提供食宿等广告。而记者在大本营附近只看见2个垃圾箱,很多垃圾都被散放在帐篷外边,等待珠峰自然保护区环保队的定期清理。
         参加过2005年珠峰大行动的志愿者章轲告诉记者,去年大本营里还没有这么多帐篷,也没有这么多生活垃圾。“珠峰作为一个景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结果就造成大本营的接待能力越来越强,这里的‘常住’人口一多,生活垃圾自然成倍增长。”保护区站长拉巴次仁也告诉记者,由于垃圾增多,环保垃圾袋几乎成了保护区内最紧缺的物资。
                                                            
                    5300米以上珠峰路上遍布牦牛粪便
        志愿者们早晨从大本营出发后不久,就发现路上的易拉罐、塑料瓶不断增加,最为严重的是遍地的牦牛粪便。海拔5300米以上的山路上,志愿者们踮着脚尖也几乎踩不到路,厚厚一层的牦牛粪不仅把路面糊住了,还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让本来因为缺氧而大口喘气的志愿者们不得不经常掩住口鼻,抵挡空气中的臭气。在海拔5400米左右的山路旁,还倒毙了一头死牦牛,“估计因为缺氧力尽最终窒息而死。”西藏登山队队员次仁多吉给这头可怜的牦牛出具了“死亡报告”。
        西藏登山队队长桑珠告诉记者,很多业余登山爱好者向高海拔登山过程中,需要携带大量给养,因此需要牦牛负责运输。这才造成大量牦牛粪便出现在珠峰沿途的情况,“平时藏民都会捡拾牦牛粪便作为燃料,但是这么高海拔,普通人空手上来都会感到难受,除了专业登山队员和受过训练的登山爱好者以外,很少有人敢负重上山,因此这里的牦牛粪便只能靠大自然自己消化了。”从北京过来的志愿者章轲建议,应该要求携带牦牛上山的登山人员必须携带粪便兜,将牦牛粪便携带下山,“这些垃圾虽然不是不可降解的,但是也不可避免地污染了环境。”
                                                                                        垃圾的难以处理
            珠峰生态环境的脆弱,不仅表现在其自身消化垃圾的能力不强上,也体现在垃圾的处理途径过于艰难上。由于珠峰地区不具备处理垃圾的能力,珠峰上产生的垃圾至少必须拉到定日进行处理。这之间的距离虽然只有100公里左右,但是其道路艰难程度使运出的每公斤垃圾可能都可能具有“黄金”的价值。
            从定日到珠峰的路基本都是山路,而且都是异常危险的盘山土路,路面宽度只有3米左右,几乎无法错车,路边也基本没有保护栏杆,司机朋友把这段路成为九曲八十一道弯。这当然是一个约数,但这是一个被缩小的约数,由于车子一直在多座大山中穿行,这一路的拐弯可能有上千个,而且多数拐弯都是类似于胳膊肘弯的大弯度,记者在车上坐着的时候都感觉车子都是在马上要俯冲到悬崖下的最后一个关头才又拐到了土路上。这样的路要将垃圾用大车运出来,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珠峰地区的垃圾数量如果不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其造成的困难会成倍增长。
                                                     
                    珠峰研究专家担心珠峰环境遭破坏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2005年珠峰科考队队长康世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由于珠峰多样而独特的自然条件、脆弱而敏感的环境使其成为研究全球变化条件下生态、大气、冰川的变化的理想场所。珠峰北坡地区人类活动稀少,其环境被认为相对接近地球的“本底状态”(完全无污染状态),是全球研究环境本底的关键地区之一。但近年来,这种“本底状态”越来越多地受到全球变化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干扰。
 
                          记者手记:
        雪线之下的珠峰大本营如今已经成了一个几乎不设任何障碍的旅游观光景点,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珠峰将迎来更多的游客,这种趋势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旅游需求的实际增加在给当地经济带来增长的同时,也会给珠峰的环境带来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珠峰大本营上越来越多的帐篷、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越来越大的水流、越来越高的雪线、已经显示出这种变化的不可阻挡。面对人类,这个地球上最高的一块净土正在无奈地逐步收缩她的防线。
         南极、北极、第三极珠峰,人类的脚步越来越多地向这些曾经的无人区迈进,科考的成绩使我们更多地了解我们所居住的星球,但是越来越多的人不断进入到这些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无疑会给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越来越难以承受的重负。如何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双赢,我们的后世子孙期待着我们做出一个具有大智慧的抉择。
> 洁峰行动系列报道之四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珠峰清垃圾700米用了12小时
洁峰行动系列报道之四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珠峰清垃圾700米用了12小时
洁峰行动系列报道之四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珠峰清垃圾700米用了12小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