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洁峰行动系列报道之三       环保队全天清理扎什伦布寺

(2006-05-27 11:23:17)
洁峰行动系列报道之三
环保队全天清理扎什伦布寺
环保意识企待宣传
本报特派记者周明杰

      昨天一天,“2006地球第三极珠峰大行动”全体志愿者都在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寺内和寺外呢色日山上清理垃圾。与布达拉宫相比,扎什伦布寺寺内外的垃圾都比较多,尤其是寺庙所座落的呢色日山几乎全部被白色垃圾覆盖,而这些垃圾除了部分为旅游者制造之外,大部分都是信徒们无意遗留下来的。如何向信徒宣传环保观念成为首支珠峰环保登山队必须面临的难题。
洁峰行动系列报道之三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环保队全天清理扎什伦布寺
本报拣垃圾选手
 

镜头一:不能带污秽物品拜佛
时间:5月25日晚8点15分
      到日喀则当天,记者便请桑珠队长一起到扎什伦布寺外查看寺院周边情况。从扎什伦布寺西边刚绕到寺院后面的呢色日山,就见到一片刺眼的白色垃圾。整个山坡上到处都是被随手丢弃的各种颜色塑料袋、易拉罐、饮料瓶、雪糕外包装塑料。而坐在山坡上休息的、前来转经的信徒坐在垃圾中间,也在随手不断添加着新的白色垃圾。
      记者正在山坡上观察,却见坐在半山腰一位背着孩子的转经妇女将襁褓中的孩子抱到了怀里,将绑在孩子身上的尿布湿抽了出来,从身上的背囊里拿出了一个塑料袋,包好后随手丢到了身边一个浅石头沟里。记者急忙赶了过去,这名妇女不会汉语,在会藏语的桑珠队长帮助下,记者得知她之所以要把尿布湿扔在山上,是因为不能带着这样的“污秽物”拜佛。当记者通过桑珠队长询问她是否知道这样会造成污染时,这名转经妇女愕然地看着记者,显然不理解“污染”是什么意思。她一再强调“我拿袋子把它包住了,干净的!”

镜头二:拔起石头缝里的青草
时间:5月26日上午11点10分
      昨天上午,志愿者一行先到扎什伦布寺里面清扫垃圾。寺内的垃圾多以烟头、糖纸、牛奶包装盒等为主。由于海拔高,含氧量低,蹲起之间存在很大危险,志愿者捡拾了一个多小时后,坐在路边休息。西藏登山队队员次仁多吉告诉记者,2004年他们第一次过来捡拾垃圾时,扎什伦布寺里面还没有这么多垃圾,“这两年游客增多了,跟着垃圾也就多了,光靠我们捡拾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休息几分钟后,记者拎着环保垃圾袋继续沿路捡垃圾,这时一个转经妇女从后面赶了上来,操着生硬的汉语问记者在做什么。听说我们在捡拾垃圾后,这名转经妇女冲着志愿者们竖起了大拇指,但她接下来的动作却让记者大吃一惊——这名名字音为“扎西卓玛”的藏民弯下腰,使劲把长在石头缝里的青草拔了起来,满面笑容地伸到了来不及反应的记者面前。记者下意识地撑开了手里的垃圾袋,接住了“扎西”递过来的、她理解的“垃圾”。看着“扎西”又要冲着另外一片青草“下手”,记者急忙跟过去,比划着向她说明我们要清扫的只是白色垃圾。由于语言不通,记者急出了一身汗,还是眼睁睁看着“扎西”又拔下了几棵青草,只好将在旁边捡垃圾的西藏登山队队员仓木拉拽来“救场”,在仓木拉的解说下,“扎西”才终于停止了“除绿”的行动。等到仓木拉向她解释清楚我们的目的后,“扎西”立即表示愿意跟我们一起去珠峰做清扫工作,并且答应一定告诉身边的朋友和路上碰到的朋友不要随意丢弃白色垃圾。
      很多志愿者一边捡拾垃圾,一边向游客和信徒们宣传避免遗留白色垃圾。扎什伦布寺的很多喇嘛和游客也纷纷加入了捡拾队伍中,不到中午,志愿者随身携带的垃圾袋就全部装满。

镜头三:整个呢色日山没有一个垃圾回收箱
时间:5月26日下午3点30分
      由于我们提前探查到呢色日山上遍地白色垃圾的信息,昨天下午,“2006地球第三极珠峰大行动”全体志愿者改变了行程,午饭之后专程到呢色日山上清扫垃圾。
      下午2点钟,正是日喀则这里日头最毒的时刻,连转经的信徒也很少见了,可满山遍野的垃圾让志愿者们没有办法休息。不大一会功夫,带来的第一批垃圾袋就已经装满,志愿者们分批分次地将垃圾转运下山。在志愿者的带动下,很多附近居住的藏族小朋友也加入了捡拾垃圾的队伍中。
      但是,志愿者们还没有把现有的垃圾捡拾完毕,新的、潜在的垃圾就已经“上山”了。下午近4点,一名妇女背着背篓坐在了志愿者正在捡拾垃圾的山脚下。她是每天都要到这里向转经人出售食物的日喀则居民,而在她怀里,赫然有两沓黄色、红色的不可降解薄塑料袋。当记者向她说明我们正在捡拾的垃圾主要就是这些塑料袋时,这名妇女很无奈地辩解:“我卖给他们东西,他们扔的,不关我的事。”
      记者在山上转了两圈,没有发现一个垃圾箱,也没有任何一个能够盛放垃圾的容器,记者不同时间去了三趟都没有看到清扫人员,那名卖东西的妇女也告诉记者,这里从来没有人来打扫。同时,呢色日山上也没有一个“请勿丢垃圾”或者提醒信徒将垃圾带下山的提示牌。显然,呢色日山还属于没有被纳入管理范畴的“三不管地带”。
      背景材料:“扎什伦布”藏语意为“吉祥须弥山”,扎什伦布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后藏地区的最大寺院,与拉萨的哲蚌寺、色拉寺和甘丹寺以及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南部的拉卜楞寺并列为格鲁派的6大寺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