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让新闻充满“质感” (转自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2006-03-30 21:08:25)

如何让新闻充满“质感” 

  一直以来,新闻总以理性的形象出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如电视新闻播音员一般,总是不苟言笑、板着面孔说话。读者真的喜欢这种模式吗?

    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组织了一次调查,将来自美国18家报社的76位30岁以下的年轻记者分成几个小组,讨论了“年轻人想读什么样的报纸以及为什么读报纸”的话题,并且描述了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报纸。

  每日新闻网站的财经记者米特拉说:“叙述性新闻学把读者带入到故事中去。我们应该把关于中东的报道写得身临其境,就像小说一样,让你读起来欲罢不能。”《城市之页》报的编辑玛丽莎说:“我们小组最喜欢的文章都详尽地描述一个地方或场景。作者与一个乐队、一位政治家、一名警察混得越熟,他对他们的描写就越真切。”

  作家余秋雨曾提出一个观点,“用形象来提升新闻”。他说,有人说的时候很好,但一要他写下来,就很枯燥了。为什么?因为说的时候是用世俗的平常语言,听世俗的平常语言具有形象感,特别接近文化。而当他一提炼,他就会产生艺术的误会,概括以后的抽象的概念,他以为是最重要的,其实那恰恰是不重要的。所以这里面的差异是什么呢?是有质感的“细节”。记者要培养对形象细节的敏感,对质感的传播方式的把握。而这个质感的传播方式,经过人类几千年文化的实验,是最能打动人的灵魂的。所以,有的作品虽然不太抒情,也能让人感动,主要是质感形象冲撞产生的效果。

  来自美国的这项调查告诉我们,年轻人的阅读口味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读者更希望报纸的记者把他们带到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去。这也正与余秋雨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新闻如同说故事,要用质感的细节去打动人。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JamesW.Carey给新闻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新闻学是一门经过严格训练的叙事艺术”,要求“描写!描写!再描写!”描写,是新闻故事在写作中的基本要求,它要求语言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可感。描写的对立面是叙述、概括,叙述、概括通常用抽象的语言,空话、套话较多。目前,大多数工作报道爱用叙述、概括的语言,即使内容真实,但这样的写作套路,本身就让人觉得虚假,很难引起读者的注意,更不用说共鸣了。相反,如果一篇报道有一两个有质感的细节,则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从形式上说,质感可以定义为细节取胜;而从内容上看,质感,其实就是贴近感。

  报业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争夺读者“眼球”的竞争,阅读率高低是报纸拥有读者多少的“晴雨表”。要赢得读者,最重要的就是贴近读者,贴近他们的需求,贴近他们的生活,贴近他们的表达方式。有生活有内容的稿件,才是有“质感”的稿件,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

  古人写文章,追求“文质彬彬”。文是文采,质是内容。质当然是第一位的,但如果没有文采,质就得不到充分表达,起不了应有的作用。有“质感”的新闻,应该是“文质彬彬”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