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漫天飞沙迷住了双眼 ——春季第一场沙尘暴吞噬和田
作者:光炜
今天下午,和田下沙了。
传说中的和田沙尘天气终于如期而至,终于在阳春三月天袭击着脆弱的和田。
说句心里话,对和田的风沙,我的内心曾抱有一点儿期盼。因为打来和田的那一天起,我就不断耳闻“下沙”这个词儿,而且,说这个词儿的人们的脸上总有一种莫名的表情——有点儿调侃,但更多的是无奈!于是,我就暗地里好奇:让沙尘来得更猛烈些吧,让我见识一下它的真容!
然而,当自己真的身处这遮天蔽日、漫天肆虐的黄沙时,我的鼻子有点儿酸,想哭——为自己,更为这脆弱的大地!
下午2点30分,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和田的天空如北京五月的天空一样,让人神清气爽。下午3点,我习惯性地关紧窗户,拉上窗帘,在家看书。一位挂友前来串门,我突然发现,他的头上落了一层灰,头发里裹着一粒粒黄沙,眉毛也变成了黄色,上面挂着一粒粒尘土。“快看看外面的天空,太恐怖了!”我愕然,难道是期待中的沙尘暴?难道“下沙”天气就在这不经意间向我们袭来?赶紧拉开窗帘,打开窗户,窗外的景象不禁让我瞠目结舌:原本一片晴朗的天空,不知何时已经暗了下来,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土腥味儿,漫天沙尘遮住了太阳,天空一片土黄。看不见飞翔的小鸟,看不见嬉戏的孩童,看不见人们活动的身影,楼下的旱柳也在突然间失去了轮廓,天地间,除了黄沙,似乎只剩下伫立在这片土地上的无声的建筑物。
果然是期待中的“下沙”天气出现了!我来不及戴口罩,拿起相机便冲下楼,将自己完完全全地置身于漫天黄沙中,真切地感受自己所经历的和田第一场沙尘暴的威力。
屋外,风并不很大,但春风拂面的感觉却并不很爽。微风裹着沙尘,向脸庞袭来,有点儿疼;双眼在风沙中迷失了方向,原本近在咫尺的东西,这时已变得模糊起来;鼻孔中呼吸着的是土腥味儿的空气;不敢张嘴,怕被裹着沙尘的风给呛着。身子微微前倾,双手捂住口和鼻,在肆虐的黄沙中慢慢前行,尽量保护自己不被沙尘吞噬。
北京路上,落满了沙尘的汽车已经全部亮起了尾灯,正放慢速度慢慢蠕行;骑自行车的人们也都下车推行;一些维族妇女用自己的头巾捂住嘴和鼻,侧着身子在沙尘中艰难的行走;男士们纷纷戴上太阳帽,有的甚至戴上了风镜;那些叫卖个不停的小贩已不见了踪影,平日里热闹的街面此时显得有点儿冷清。映入眼帘的,除了早早闪烁的霓虹灯,就是那一张张擦肩而过的无奈的脸。天地万物,面对肆虐的黄沙,表情似乎都只有一个——无奈!
据和田当地人介绍,这还只是中度沙尘暴天气,能见度在20米以内。重度污染的沙尘暴天气时,能见度甚至只有5米,漫天飞沙象乌云蔽日一样。“暗无天日”,或许就是这个样子吧。
看到如此光景,原本对“下沙”那种期待的心理已经荡然无存,想到自己还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生活三年时间,想到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不堪一击的脆弱生态,我的鼻子不禁微微发酸,眼角似乎湿润——不知是风沙迷眼,还是想到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长期呼吸着土腥味儿空气的人们!
今天,恰逢3·12植树节。新年的第一场沙尘暴此时袭来,似乎更能让人们警醒些什么。听说,维族同胞有一个非常良好的习惯——喜欢绿色,喜欢栽树,房前屋后只要有空地儿的地方,都会给载上绿色。或许,他们正是受够了沙尘的苦,才有这种自觉的行动。明天,我也要前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戈壁滩上,载下在和田的第一批树苗,也将载下自己对边疆人们的祝福——同一片蓝天,同一个梦想!
链接:和田简介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最南端,南依喀喇昆仑山与西藏相连,北部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西南与印度、巴基斯坦实际控制的克什米尔接壤,边界线长264公里。和田总面积24.78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33.3%、沙漠戈壁占63%,绿洲面积仅占3.7%,且被沙漠和戈壁分割成大小不等的300多块。绝大多数城乡群众信仰伊斯兰教。属干旱荒漠气候,年均降水量只有35毫米,年均蒸发量高达2480毫米。四季多风沙,每年浮尘天气220天以上,其中浓浮尘(沙尘暴)天气在60天左右。环保测定的数据显示,和田全年一二类天气一天没有,三四类天气各28天,五类天气300多天,月均降尘124吨/平方公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