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悼会新闻系列报道之一
名人“身故”高发期
作者:李海青
从来不曾想过,“本报最后消息”快成追悼新闻“专辑”了。
其实也难怪,最近名人出事多,可以说名人们经过高速“发家”期和长期积“累”之后,现在到了“身故”高发期。
就像北京这座又老又新的城市,城市建设经过高速发展期和成百上千年的岁月侵蚀,重大事故随时可能爆发——这不是记者的随口瞎说,而是京广桥三环路坍塌事件发生后,有关专业人士的权威观点。
又像中国本就贫瘠却又自诩地大物博的环境,本来环境承受能力就不强,经过以牺牲环境生态为代价的高速“开发”后,一个个官员的“数字政绩”,合力造就了一触即发、积重难返的环境生态高危状态——这更不是臆断,而是刚刚出版的首部《中国环境绿皮书》中的大声疾呼。
名人也是人,逃不出老天爷的手心;名人也许是更脆弱的人,工作忙,活得累,还透明度高——娱乐部的同事们被骂成“狗仔”,真是名人们的无奈。这不,临了,狗仔们还指望挖出最后一条新闻,盼着追悼会出什么“乱子”——对不起,是出点新闻。
追悼会一般都是9点开场,10点高潮,11点成稿——恰好是最后消息版的业务范围。没办法,只好接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