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报纸的活路与死路

(2006-02-28 21:40:40)
分类: 晚报围炉

 报纸的活路与死路

  作者:谢星文

  最怕人碰我的后背——忘了金大侠的哪本书里有,“人的背后有36处死穴、72处哑穴”。幸亏这么多年没有遇到武林高手,直到现在也没有人点到那108处“倒霉穴”中的一个,得以健康地活着,看来瞎猫要碰上死耗子也不是件容易事。
    前些日子,晚报请《朝日新闻》前总编中马清福先生来报社座谈,他的新著《报纸的活路》中文版也在这时登陆国内书市。用新闻人特有的浮躁心境翻了一遍《活路》,没来得及记住什么活法儿,脑子就开小差到别处,到国内报业市场对号入座去了。虽可谓细细想来,得到的却是一个粗粗的印象:
   十年之前,报纸的活路无处不在,死路也许只有一条,不幸让《生活时报》赶上了;十年之后,报纸的死路处处可见,活路也许只有一条,谁能踏上现在还不好说。
   1996年1月《生活时报》创刊,一周四刊,1997年7月成为日报,可以说是北京地区最早的一份都市报(作为报种与晚报相对而言)。那阵子真是报业市场的黄金年代,可以说办一张火一张,办一张发一张。比《生活时报》长一岁的《华西都市报》和比它小一岁的《南方都市报》很快就红透了“华西南”,同时诞生的一大批都市报也都获得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只有《生活时报》始终步履蹒跚,虽有过“世界杯之兴”,毕竟是短暂一瞬, 2003年下半年、也就是《南方都市报》日均发行量达到140万份时,停刊大吉。
   赶上那拨儿的大多都暴发了,没赶上的或只揪住个尾巴的就难过了。新千年也许是办报的一个拐点,按“死活题”解就是,摆在报业面前的死路数量不断增加,渐渐超过了活路,每张报纸不得不在入市时捐更高的门槛儿,承受N年不盈利甚至到死不盈利的尴尬局面。我们可以看看北京报业市场新千年后进入的弄潮儿们:
   2000—10—09《北京娱乐信报》由《戏剧电影报》更名扩版而来。
   2001—01—01《劳动午报》马踏早、晚两报正式发行。
   2001—01—01《华夏时报》“弘扬人道”而低调入市。
   2001—05—28《京华时报》由人民日报社“空投”北京。
   2002—05—15《北京现代商报》要作以综合新闻为基础的商务日报。
   2003—11—11《***》由光明报业和南方报业两家合力托举。
   2004—05—18《法制晚报》创刊并称它的“碗”最大。
   2004—12—28《竞报》佩戴“均衡发展”的哲学标识诞生。
   加上原来北京报业市场上已有的日、晚、青、晨,十二家报纸让我想到了九亿农民,同样都是综合类地方报纸、都要在北京这块土地上刨食儿,可这块儿地能产多少主食——新闻,和副食——广告呢?它能养活多少家只会“种地”的农民呢?各位农民不得不在心里拨打着小算盘:是弱肉强食、赢家通吃,还是和平共处穷欢乐呢?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未来五年不会有新的农民再敢来这里刨食儿了。
   唉,怎么说着说着报纸的活路与死路却陷入了某城某报的命运了?新闻人可真浮躁。三年前学马楚成导演的《东京攻略》搞了个《晚报北京攻略》,诌了八点建议,探讨了一下“死活问题”,不过学院气太重、篇幅也太长,不便贴出(待价而沽);在此提及只是为了说明很多人在思考这个问题,真正的智慧在民间,很可能关键时刻会有人跳将出来,像“非常6+1”似的,一锤下去,金花四溅,正中“报纸的活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