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末:文摘
(2017-03-31 11:24:41)
标签:
国门时报文摘三月 |
分类: 偶感 |
微博、微信、“朗读者”的时代,自己还是希望成为“阅读者”。
走过一条河 走过一座城
2017-03-31
●江舒文
一节城墙、一段护城河,在地图上但凡看到这样的地方,无论是兼得还是只居其一,这座城便可爱起来。顿生一种令人喜欢的、古今重叠的复杂感。
午后日光明媚。走在每天必经的北斗河边,对循环往复的风景从来不觉得厌烦。
樟树叶间阳光晃眼,迎春花更胜了。走着走着我也有点分不清在哪座城、哪条护城河边了。
擦肩的海棠花溪
这种时空交错感,源于昨天早上看到一个在北京的老师问,“今日春分,海棠要开了?哪里的好?”
我立刻回道:海棠花溪。然而实际上,这是我并未亲见的答案。
所谓的海棠花溪,是元大都遗址公园里的一段小景。穿园而过的元大都护城河边,种满了西府海棠、贴梗海棠、金星海棠、垂丝海棠等诸多品种的海棠树,是北京城区内极富盛名的也是最大的海棠林。一到花期,嫣然夹岸,芳香袭人。
那是一日碧空艳阳。元都护城河水清浅见底,花林丛丛,花期却已大过,空余蕊芯和嫩叶。即使我本性不喜苦情伤春,却突然明了了“有花堪折直须折”的道理。
花不待人,万事易冷。
好在大风摇曳着光影时的花枝较静时更绚烂,比吹皱的春水更加潋滟。也让我对海棠花溪的幻想,永远留在了那条护城河边的暮春里。
藏在北护城河畔的夜
可是我最爱的却并不是海棠花溪的元大都护城河,甚至也不是故宫外的筒子河。而是在错过海棠花溪第二天偶遇的北护城河。
那是周末。彼时已经在恭王府里散步了一个下午。在北海边的小居酒屋吃过茶泡饭当晚餐。
晚风不吹,游人也醉了。
一步一回头,走了一圈日思夜想的后海南沿北沿,没有灯红酒绿。只是从金边镶云,走到银钩初挂,走到孤星闪烁。
然后邂逅了从此最爱的驻京期间终极版回“家”路线。也就是无论在二环内的哪里,最终我都要走回安定门,然后离开呼啸的马路,拾阶而下,来到北护城河边。再向西到德胜门,转而往北回健德门。
这是一段非常长的路,步行至少要花费两个小时。
可是能怎么办呢?那一夜的北护城河淌进了心,环住了我的心城。
一夜,谧谧河畔,花溪静淌。
北斗河边年复一年
与北护城河初遇那晚路边的小黄花,摇曳着,重叠在此刻身边的迎春花影中。我眨了眨眼睛,将虚影避开。冬去春来,这是我第二次看着这条必将陪伴我最长时间的护城河,从第一朵迎春花点缀到逐渐遍挂金枝。
仔细观察宁波的地图,就会发现市区里河流水系密布。其中若探究喜欢的和喜欢它们的原因——热爱大江大河,比如横贯城市的三江,是源自我从小流淌在骨髓中的江水涌动;而依赖这条北斗河,则是源自我对一座城的最初认识。
在我刚来到这座城市的时候,便要通过它来记路——
沿着它,可以回家。
《中国国门时报》
樱桃花开
2017-03-31
●郭宗忠
我的家乡山东新泰天宝镇是久负盛名的樱桃之乡,每年的三四月份,家乡徂徕山上的樱桃花云蒸霞蔚,可谓壮观。
读书的地方与玉渊潭公园并没有多少路程,玉渊潭也成了我与同学们周末散步游玩的地方,看着晚冬初春爆出的樱花骨朵,我对樱花园也有了一份对家乡樱桃园的感情,也寄寓着我对故乡的思念了。
《中国国门时报》
烟雨清明
2017-03-31
●廖华玲
一场夜雨,淅淅沥沥直到清晨才停了下来。雨后,气清新、天清明,枝头飘落的“杏花雨”与拂过的“杨柳风”交织在一起,花落成雨,柳茂似烟,烟雨清明寄深情。
清明,逐雨而来。雨很细,像烟像雾又像风,丝丝缕缕,似有若无,却能滋养大地、润泽心田。随口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便能激活一场细雨,雨润万物,惊蛰的雷声都打不醒的小草睁开睡眼,舒展身姿,迅速地染绿江南岸。……春天的风物,无不被那霏霏的清明雨泼墨成一幅淡雅自然的山水写意长卷。
记忆中,家乡小镇的清明总是在丝丝细雨中来临,雨洒落在坚硬的青石板街面上,无声无息,使人思绪万千,黯然垂泪。
在唐诗宋词中,在岁月的长河里,变换的是世界,不变的是追思,生命的情思都沉寂在清明雨中。
清明时节,杨柳新吐,草木碧翠。生命的力量在雨的世界里孕育着、滋生着,万物生长正此时。他们正在等待一场雨,即使雨很小,也都是淋漓尽致的爱,爱浸下去了,灵魂便化作一抹绿色破土而出,生命得以轮回,蓬勃而生!
一缕烟,模糊了视线,朦胧了外面精彩的世界;一场雨,清洗了尘,也清洗了心。烟雨清明为我们隔离了世间的喧嚣,洗净了心尘,营造出一种清明之境。其实,清明就是自然的音韵和诗意,返璞归真,让心灵安宁,静享白居易所崇尚的“心田洒扫净无尘”的清欢。
烟雨朦胧,无处不清明,把所有的爱遥寄在雨中。
《中国国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