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5“西行漫记”——贺兰山口

(2015-09-25 15:38:11)
标签:

2015

西北行

宁夏

贺兰山

岩画

分类: 游记

2015“西行漫记”——贺兰山口

 

    贺兰山是南北走向地处宁夏与内蒙古之间海拔2000--3000米的一条山脉,纵约200余公里,东西宽约30--50公里。

    贺兰山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贺兰山东侧山体陡峭险峻重峦叠嶂,巍峨壮观,气势雄伟,俯瞰宁夏黄河河套和鄂尔多斯高原;山体西面则地势缓和,逐渐延伸至内蒙古阿拉善大沙漠。

 

2015“西行漫记”——贺兰山口

 

2015“西行漫记”——贺兰山口

 

2015“西行漫记”——贺兰山口

 

2015“西行漫记”——贺兰山口

  

    贺兰山山间有50多条东西走向的山谷:汝其沟、贺兰沟、插旗沟、苏峪口沟、三关口沟等,自古以来就是连接内地与塞外的交通要道。经过亿万年地质变迁、洪水冲刷,这些东西走向的山谷沟道呈V子形由山体向外扩展,形成较为宽阔,沟底砾石遍布,沟口布满碎石的洪积扇。宁夏首府银川就位于这冲击高原与黄河之间。

 

    贺兰山口又称“豁了口”。在贺兰口沟内平卧着一块大石头,很像人的一只脚,在大石头上又磨刻着两个大脚印,一前一后,好像一个巨人跨大步时留下的印痕。传说仙人在此开山时豁了口,留下此足印,黑狼氏初祖踏了仙人的足迹后有了身孕,繁衍成后来的贺兰部,因此,“豁了口”又被称做贺兰口。直到现在,当地农民还称贺兰口为“豁了口”。


2015“西行漫记”——贺兰山口

 

2015“西行漫记”——贺兰山口


2015“西行漫记”——贺兰山口

2015“西行漫记”——贺兰山口

2015“西行漫记”——贺兰山口

2015“西行漫记”——贺兰山口
  

2015“西行漫记”——贺兰山口

 

很久以前,便有不同族群的西北地区的先民生栖在贺兰山区,贺兰山岩画记录了自远古以来活跃在这一地区的羌戎月氏匈奴鲜卑、铁勒、突厥党项等民族在此生产生活的场景,刻凿在贺兰山岩壁上的岩画,被称作各个时期生活在这里的先民记录他们历史的最为珍贵的的杰作。这些岩画“创作”的大致时间大致从春秋战国到西夏时期贺兰山地区的岩画是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

贺兰山岩画一般分布在沟口内外山体上和沟口外洪积扇荒漠草原上。银川境内贺兰山岩画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地貌特征。在苏峪口以北至大西峰沟,岩画多分布在沟口内外的山体上,山前洪积扇荒漠草原上也有大量岩画分布。

在古代,贺兰山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

在南北长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就有20多处遗存岩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贺兰口岩画。

       贺兰山岩画构图奇特,形象怪诞,既有个体图像,也有组合画面;既有人物像、人面像,又有动物、天体、植物符号和不明含义的符号。此外,还有描绘游牧、狩猎、械斗、舞蹈、杂技等场景的画面。

 

2015“西行漫记”——贺兰山口

 

2015“西行漫记”——贺兰山口

 

2015“西行漫记”——贺兰山口


2015“西行漫记”——贺兰山口
 
2015“西行漫记”——贺兰山口

 

2015“西行漫记”——贺兰山口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一说是位于邯郸市磁县境内的贺兰山。)

 

纵观历史,我国的名山大川,没有一哪一处像贺兰山那样,因其地处地理要冲,几乎一直处于承领战争的状态中。

中原地区进入信史时期后,贺兰山一带仍然是游牧民族的天堂,那些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族群,在水草丰茂的贺兰山地区,过着属于他们的生活。

公元前272年,秦军征战宁夏乃至西北,贺兰山地区纳入秦帝国版图。后来,匈奴趁秦王朝忙于统一六国的战争之机占据了河套地区,贺兰山进入一个由匈奴人短暂占据的时期。稍后,秦始皇派遣蒙恬北逐匈奴,收复黄河河套地区和贺兰山一带。秦末,由于中原的内乱,贺兰山地区再一次被匈奴占据。 

公元前127年,汉代名将卫青、李息率军北上抗击匈奴,再一次将中原汉族政权的军事力量延伸到贺兰山地区。  汉武帝分全国为13刺史部,下辖郡县,在贺兰山东麓设立了属于北地郡管辖的廉县,标志着贺兰山开始走进汉朝政权的统治范围。

唐朝时,统治贺兰山一带的少数民族先后是突厥、吐蕃和回纥。公元646年,唐太宗的军队联合西走廊一带的回纥攻击突厥,联军进驻贺兰山一带。这是继汉朝后,中原政权的武装力量700多年后再次进入到贺兰山。

     11世纪初到13世纪前半叶的200多年的时间里,发生在贺兰山的战役基本在西夏人和辽国之间进行。西夏时期,贺兰山就是西夏王朝的一个大兵库。党项人首领李元昊建立“大白高国”(对外称“大夏国”),西夏国建立前两年的公元1036年,李元昊就拥有50多万兵力,驻守在贺兰山一带的有5万人,将全国十分之一的兵力布置在这里,足见贺兰山的重要。 

西夏后期,贺兰山成了大白高国抵御来自北方蒙古族铁骑的一个屏障,一支支隐藏在贺兰山深处的西夏骑兵,成了保卫帝国首都的精锐力量。

公元1205年3月,成吉思汗第一次带领蒙古军队进攻西夏,攻破了西夏在贺兰山西边的军事防线,后来,成吉思汗先后5次发动对西夏的战争,其中有4次将攻略目标指向贺兰山,直接攻打驻防贺兰山的西夏军队,贺兰山成了蒙元、西夏两个政权多次交锋的见证。

1227年8月,蒙古军队攻占了中兴府,从此,贺兰山纳入元朝的统治范围。

      明朝建立后,宁夏是明廷的九边重镇,贺兰山成为明朝政府在西北地区和蒙古残余势力中的瓦剌、鞑靼之间的界山。整个明朝,也是瓦剌、鞑靼常常突破贺兰山和明朝军队征战的时期。瓦剌部落越过贺兰山骚扰明朝长达87年;另一支来自贺兰山西侧、北侧的鞑靼开始了在贺兰山地区和明朝的较量。 

清朝时,蒙古额鲁特、和硕特等部开始在贺兰山西边屯牧,也结束了这里长期的军事局面,直到解放。随着清朝疆域面积的扩大,贺兰山东边也不再有大的战事,一个相对宁静的贺兰山出现在了中国近现代史中。

 

(部分内容,摘编百度。)
 

2015“西行漫记”——贺兰山口


2015“西行漫记”——贺兰山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