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西行漫记”——贺兰山口

标签:
2015西北行宁夏贺兰山岩画 |
分类: 游记 |
很久以前,便有不同族群的西北地区的先民生栖在贺兰山区,贺兰山岩画记录了自远古以来活跃在这一地区的羌戎、月氏、匈奴、鲜卑、铁勒、突厥、党项等民族在此生产生活的场景,刻凿在贺兰山岩壁上的岩画,被称作各个时期生活在这里的先民记录他们历史的最为珍贵的的杰作。这些岩画“创作”的大致时间大致从春秋战国到西夏时期。贺兰山地区的岩画是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
贺兰山岩画一般分布在沟口内外山体上和沟口外洪积扇荒漠草原上。银川境内贺兰山岩画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地貌特征。在苏峪口以北至大西峰沟,岩画多分布在沟口内外的山体上,山前洪积扇荒漠草原上也有大量岩画分布。
在古代,贺兰山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
在南北长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就有20多处遗存岩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贺兰口岩画。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一说是位于邯郸市磁县境内的贺兰山。)
纵观历史,我国的名山大川,没有一哪一处像贺兰山那样,因其地处地理要冲,几乎一直处于承领战争的状态中。
当中原地区进入信史时期后,贺兰山一带仍然是游牧民族的天堂,那些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族群,在水草丰茂的贺兰山地区,过着属于他们的生活。
公元前272年,秦军征战宁夏乃至西北,贺兰山地区纳入秦帝国版图。后来,匈奴趁秦王朝忙于统一六国的战争之机占据了河套地区,贺兰山进入一个由匈奴人短暂占据的时期。稍后,秦始皇派遣蒙恬北逐匈奴,收复黄河河套地区和贺兰山一带。秦末,由于中原的内乱,贺兰山地区再一次被匈奴占据。
公元前127年,汉代名将卫青、李息率军北上抗击匈奴,再一次将中原汉族政权的军事力量延伸到贺兰山地区。
唐朝时,统治贺兰山一带的少数民族先后是突厥、吐蕃和回纥。公元646年,唐太宗的军队联合西走廊一带的回纥攻击突厥,联军进驻贺兰山一带。这是继汉朝后,中原政权的武装力量700多年后再次进入到贺兰山。
西夏后期,贺兰山成了大白高国抵御来自北方蒙古族铁骑的一个屏障,一支支隐藏在贺兰山深处的西夏骑兵,成了保卫帝国首都的精锐力量。
公元1205年3月,成吉思汗第一次带领蒙古军队进攻西夏,攻破了西夏在贺兰山西边的军事防线,后来,成吉思汗先后5次发动对西夏的战争,其中有4次将攻略目标指向贺兰山,直接攻打驻防贺兰山的西夏军队,贺兰山成了蒙元、西夏两个政权多次交锋的见证。
1227年8月,蒙古军队攻占了中兴府,从此,贺兰山纳入元朝的统治范围。
清朝时,蒙古额鲁特、和硕特等部开始在贺兰山西边屯牧,也结束了这里长期的军事局面,直到解放。随着清朝疆域面积的扩大,贺兰山东边也不再有大的战事,一个相对宁静的贺兰山出现在了中国近现代史中。
(部分内容,摘编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