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04月12日上午,哈尔滨讲坛举办的《我与俄罗斯文学》专题讲座,在哈尔滨著名的果戈里大街164号的果戈里书店举行,哈尔滨师范大学甘雨泽教授,以自己的阅读、教学、研究的经验和体会,与到书店的数十位俄罗斯文学爱好者进行交流。
哈尔滨这座城市,因上世纪中东铁路的建设运营,因这条由亚洲向西延伸到俄罗斯腹地乃至横越欧洲的铁路的链接,和沿这条铁路进入中国满洲大地的百余名俄罗斯乃至西欧的文学家、艺术家的到来,使其成为中国最早,最完整输入俄罗斯(欧洲)近现代文化文明与文学艺术,并由此影响、推动中国近现代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变革的根据地。
在哈尔滨城建早期,曾有数条以当时沙俄殖民(占领)统治者的名字命名的街道。中国人民和政府恢复对这里的管理后,这些街道都改用中国文化符号的名字,唯有果戈里大街,因其是著名的俄罗斯作家,和其对世界文学发展进步的贡献和成就,在(一段时间被称作)奋斗路改造后,又恢复了“果戈里”原名。
在果戈里大街的果戈里书店,由一位资深俄罗斯学者向在哈尔滨的俄罗斯文学爱好者讲述他对俄罗斯文学研究的体会,无论是讲授者还是听众,都意味深长。


俄罗斯文学是世界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俄罗斯文学对近现代俄国、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社会进步的贡献和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即便进入21世纪的网络时代,也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正如甘雨泽教授所讲,近二百年,以普希金、果戈里、托尔斯泰、契珂夫为代表的各时期俄罗斯文学创作家,以他们的作品所传递的“关怀和关注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情怀,以关怀和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劳动者和弱势群体的人文主义情怀”,用大量鲜活的人间悲喜剧和生动感人的语言文字,揭露当时农奴专制社会的阴暗和造成种种不公平的社会弊端,从而唤醒人们对现实社会和人们命运的思考,由此产生推动社会变革和革命的动力。
俄罗斯近现代文学的社会效应引发的社会革命和社会变革,一直延伸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以后。高尔基、肖洛霍夫等更是中国广大读者所熟知和敬仰的。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俄罗斯文学的影响力,超越疆域,是世界近代文学发展新的里程碑。中国的社会变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俄罗斯和苏联近现代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并由此培养了有志改变社会现状的大批文化和社会革命先驱,带领民众艰苦奋战所取得的。
这可能就是文学的作用与力量。


书籍(文学作品)蕴含着无限的能量与思想,当一个人开始阅读,便是一个人思想变得成熟壮大的开始。我们希望,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书籍(包括文学作品),无论来自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古籍经典还是时文畅销,都应该承载不同时代(时期)最具代表性,最能引领人们思考思维的正能量——这样的书籍值得来阅读——这些凝聚人类思想火花的著作经典,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内容,不断激发人们对自身和社会的认知。
对于俄罗斯文学作品的阅读始于自己的童年,无论是普希金、果戈里还是托尔斯泰,无论是契科夫、高尔基还是肖洛霍夫,他们的著作都有所涉猎。俄罗斯(苏联)文学作品在自己的阅读领域占较大比重。这对自己的知识构成也是毋庸置疑的——这可能与我们所处的历史时期有关,抑或也与自幼生长生活在哈尔滨这座城市有关。
在哈尔滨,有着大批俄罗斯文化印记和符号的街区、建筑、公园、教堂,生活在这里人们,日常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或多或少也夹杂着与俄罗斯民族相交融所遗留下来的传统,百年之后依然如故。天天走在果戈里大街之上,并未介意果戈里书店的存在——因为这些就属于我们的“生活常态”——走进果戈里书店,随手从书架上取本书,或坐在沙发里细读,或站在书架前快速浏览,在网络时代,尤其是微博微信时代,这样的“慢节奏”应该算是很惬意的“享受”。
在昨天的讲座上,甘雨泽教授谈起生平他的三大喜好:读书、泡澡、看电影。自己也在想,自己人生中能够排在前三位的兴趣爱好,可能应该是这样的排序:阅读、品茶(包括咖啡)、(户外)运动。
网络资讯飞速发展,微博微信提供的可阅读的东西越来越多,这类阅读通过指尖触屏便可实现。然而阅读那些印刷装订成册的书籍,依然是自己热衷的。自己的阅读并无计划,无论新旧,只要有可读性,便找来读,《六十年的变迁》、《甲午中日战争人物传》、《俄国海军军官在俄国远东的功勋》、《窗外是黑海》等中外人文传记、史料、随笔等,是近时随手抓来读的,也有数百万字。
阅读自然是要作笔记。作为生活在社会当中的自然人,如果仅仅能向公众展示自己的“自然属性”,其状态其实是很可怜的;如果能够通过对自己和社会的理解,用自己熟悉的语言体系表达出来,给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进步提供一点正能量,也是一生值得欣慰的一件事。
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就应该坚持进行下去,因为这是自己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也是自己的一种选择和通过努力可以持续做下去的一件事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