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开中国地图,地处雄鸡之冠的黑龙江省漠河县,是我国目前国土的最北端,于是人们便把这里称作中国的“北极”。
然而,任何读过一点中国历史和近代史的中国人都知道,在十七世纪,趁满清统治者忙于在中原建立和巩固大清帝国,无暇顾及他们的“后花园”东北满洲广阔江河山岭的稳固时,俄罗斯商人和哥萨克军人(1681年)开始试探着向中国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渗透,在这里驻军,建居民定居点,试图攫取这里广袤富饶的土地。世代在这里生息包括汉族在内的各各族人民与外来者矛盾频发,最终(1685年)在黑龙江边,在俄国人称作阿尔巴津的地方,大清帝国与俄罗斯帝国爆发战争。1688年,清军炮兵摧毁了阿尔巴津城堡,将入侵者赶了回去。
战后,中-俄两国就勘定边界问题举行谈判,1689年,中国当时的清王朝政府与北方邻国俄罗斯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中国与俄罗斯关于黑龙江(俄称阿穆尔) 沿岸地区的边界问题,在《尼布楚条约》明确了两国的疆界: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以外兴安岭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界,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地区为中国领土。
历史走到十九世纪,清王朝逐步走向没落,觊觎满洲(黑龙江、乌苏里江直至黑龙江出海口)富饶广阔土地的俄罗斯沙皇,将其吞为己有的殖民扩张主义正按其图谋一步步加紧实施。十九世纪中叶,俄罗斯商人、哥萨克骑兵、俄罗斯海军开始向这一地区进行试探性经商、移民、“考察”,建立定居点、哨所和兵营,主要目的是要开辟一条可以由(黑龙江)经水路进入大海的运输通道,(此时,俄国人甚至还不清楚,黑龙江——俄称阿穆尔河是否可以直通太平洋)。在这一系列入侵渗透活动中,俄国海军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俄国海军军官,涅维尔斯科伊受命指挥“贝加尔号”运输船,于1849年——1855年,多次潜入黑龙江入海口、黑龙江流域和库页岛,详细勘察这些水域和沿岸地区,所到之处升起俄国军旗,建立哨所、冬营和居民点。
俄国远东地区长官和沙俄政府用尽欺骗、恐吓和战争手段,将一些既成事实的东西向当时清政府要挟,提出重新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最终,俄罗斯负责远东地区事务的总督穆拉维约夫与清政府特派官员黑龙江将军(奕山),于1858年5月16日签订《瑷珲条约》。自此,黑龙江以北六十余万平方公里土地被俄国划走.
腐败的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并没有就此中止,同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在各帝国主义胁迫下,清政府又与英、法、俄等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根据条约,中国满洲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四十余万平方公里的大块国土,又被俄罗斯割去。
今天的人们也许不愿在提起那段屈辱的历史,并且也不想通过发展“旅游文化”来麻痹自己,让人们忘记那些屈辱的历史和那些本属于中国的土地,因为绝大多数到漠河寻北的中国人都知道:这里并非是中国的“北极”。
今天,人们来到这里,更大的愿望是想站在目前中国国土的最北端,去亲眼眺望那些我们祖先曾经的家园——尽管它们离开母体已逾一个半世纪——大兴安岭与外兴安岭那些山水相连郁郁葱葱的土地,一次又一次地“召唤”着故国的子孙后代,在这里驻足,在这里流连,在这里感怀。


漠河是(目前——以下均同)中国最北端的地方行政县 ,漠河村又是该县最北的乡级行政村,人们都习惯地把它叫做“北极村”。
多数来“北极村”漠河的游人,本以为到了漠河就可领誉中国最北至极。其实,如果事先做足“功课”,就会发现,这儿还有很大“上升空间”,除了“北极村”,在漠河,还有其他一些一生中值得一去的,可以抵达中国最北至极地方。
出漠河火车站,首先,自己便与约好同行的司机规划漠河两日游的行程:以北极村为根据地,先西后东,去探寻中国漠河最北至极值得寻访的几个"极点"。
出漠河县城,不久我们便下高速,向漠河乡以西驱车约五十公里,来到黑龙江省最北部与最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线8公里的洛古河村。
洛古河是黑龙江的源头,又是黑龙江源头第一村的村名,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绝大多数是当年来这里老金沟淘金的山东人的后代。整个洛古河村约四十户人家,人们以农、渔、林为业,生活殷实安宁。
洛古河是黑龙江之源。黑龙江由南源额尔古纳河与北源石勒喀河汇合而成,黑龙江的源头洛古河江段长200多公里。
在自己很小的时候便听到有关黑龙江起源的一个传说:当年,在洛古河这个地方,一条为民除害的黑龙战胜了那条残害生灵的白龙,他们世代赖以此生息的那条江便有了“黑龙江”的名字。黑龙江是由额尔古纳河、洛古河和俄罗斯境内的石勒喀河几条支流汇聚而成的。
据当地的后人说,当年的黑--白龙大战,他们的先辈曾作为“后援团”,参与了那场战斗:黑龙与白龙酣战之时,江水一泛白的时候他们就往里面投掷石头、白灰;待到江水泛黑时,他们就往里面投馒头,小鸡,让黑龙吃饱——黑龙是为了解救他们才来与白龙交战,他们理当尽力——自然,黑龙打败白龙也有他们前辈的功劳。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黑龙江省又是我国唯一带有“龙”字的省份。怀着对龙的一份尊崇,人们来到黑龙江边,来黑龙江的源头“朝圣”,也是实现作为龙的传人一个夙愿——来到黑龙江边,到她的源头看一看,会觉得此生无缺憾。







洛古河是黑龙江的源头,洛古河村的人们是吮着黑龙江的乳汁长大的,因此他们把黑龙江奉为母亲河。
洛古河村是一个只有一条街道,40户人家的行政村,是漠河县最北最边远的村落。村子的“中央大街“约长200米,道路宽敞、干净、整洁,或许是沿袭了江对岸俄罗斯村镇的规划建设的影响,抑或是由于这里遍地生长的木材,街道两旁的人行道都是用一米多宽厚木板排列铺设。当地村民的绝大多数住房是由一棵棵原木垒起的木窠楞房屋,冬暖夏凉,自然环保。
尽管洛古河村是我国最北最边远最基层的行政村,这里还是有一个水文站、一个邮政服务站,最关键的还有国家主权象征的武警边防哨所。




龙江源洛古河码头,停泊着几艘快艇,乘坐快艇,可游弋于黑龙江源头的洛古河,欣赏被两岸群山隐映的碧绿的江水,岸上被一江之水分为两国的秀美山林,岸上中--俄两国和平的边民隔江相望和谐相处的平静生活。


以江为界,江对岸便是俄罗斯,一座小村庄,几栋民居或马厩仓房,岸边草滩闲散着几匹马——悠然一幅田园诗画。


快艇溯江而上数千米。远处,两江夹峙的一片绿洲,那儿便是黑龙江真正的源头——左边是中国与俄罗斯在内蒙古自治区的界河额尔古纳河,右边是俄罗斯境内,黑龙江的另一条支河石勒喀河。
两河汇流处便是黑龙江的源头。在两河水流的冲击下,一棵倒木搁浅在江中央——以江为界的河流,它便成为分割两国边界的一个地标。


快艇沿江道左边,溯额尔古纳河向西又行驶几千米,这里已属内蒙古自治区。快艇驾驶员说,这已属”越界“,该掉头回返了。

马达轰鸣,快艇破浪在额尔古纳河和黑龙江源头的洛古河江面上飞腾:两岸雄伟俊秀的群山迎面飞来,又向身后飞去;逶迤于大兴安岭之间,最后汇聚成的祖国最北部的天河黑龙江,那样宽阔、清澈。在可以想象的方圆数百平方公里群山碧水之间,此刻,包括我这个”游客“在内,两岸边民区区不过数百人,享受如此宽厚巨大的无污染原生态,享受着穷尽双目也无法望见其边缘的无尽的山之绿水之绿,真的感到无比”奢侈“!
这里便是祖国的最北端,这里便是东北大兴安岭之边陲,这里便是黑龙江源头的洛古河。
这里是来此地之前,自己设想过无数遍也无法想象出的她的如此博大,如此壮观与美丽的黑龙江之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