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把对教育带来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列夫-托尔斯泰
2012年05月08日晚,佳木斯一所学校门前,一辆无人操控的汽车冲向一群走出校门的学生。第19中学语文教师张丽莉用力推开两名身边的学生,自己却被碾在车轮下。
事故造成张老师双腿高位截肢,多处外伤,已转入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生命仍处于危险之中。
近几天,张丽莉老师的事迹成为网络、新闻媒体的热点话题,张老师也被誉为“最美女教师”,地方和国家各级组织给予她诸多荣誉与称号。
张老师舍身救学生的事迹,05月10日的地方新闻媒体已有报道;13日凌晨她被转入哈尔滨医大一院,社会各界给予这位尚不满29岁的80后年轻女教师以极大关注,人们为她那晚的临危奋力一扑而感动。
尽管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在崇尚教育,尊师重教的国度里,当基础教育仍然是教书育人培育一个人、一个家庭、一民族未来希望最基本过程时,人们对教育事业和从事教育工作的的普通教师,仍然心存敬意与期望;而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终身事业与职业的人,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是会用心底最淳朴的善良,去对待每一名受教者,用他们的心血播撒希望的种子,用辛勤的汗水去浇灌学生们的未来。
张老师的临危一扑,或许是一种应激反应,但是,如果没有她对自己热衷的事业的爱,没有对她自己学生的爱,这样“本能”的反应是不可能做到的。
自己摘录了托尔斯泰的这句名言,帖在办公室电脑屏幕上方墙壁上。
张丽莉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好教师,一位走向完美的教师。
无论是做教师,还是从事别的职业,把爱作为一种品德,坚持一个公认的道德,使自己走向完美,应该是社会需要我们做到的。
张老师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论起来应该属于自己的小学妹;张老师执教于佳木斯第19中学,自己也曾在哈尔滨第19中学当了多年教师——将这些相同、相似点联系起来有些牵强,在心底却被为张老师的事迹感动着,也由衷地为她生命的安危所牵挂。
当自己的经历与阅历有了一定积累,对当下社会上诸多新事物或多或少会有些困惑与不解,价值观与评价标准的不同也会与自己不同年龄层的同事、朋友持不同态度与标准——有一个名词叫“代沟”,说的就是此类现象——其实,这并没有一般人形容的那样可怕。
随着岁月的前行,发现与自己的共事者越来越年轻,自己也先后带过几批本科生、研究生。年初,我们承担的一项新课题,参与者多为80后研究生。
在一同论证、调研,一起攻关、研究中发现,这批年轻人身上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和拾取的品质。他们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独立研究与工作的经验,有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热情与悟性,又有缜密的思维与思辩的能力。同时他们对社会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特立独行的观点与立场,有对真理的追求与崇敬,也有开放的思维与探索未知的惯性。
现在有一种莫名的对80、90后们的担心,其实这未免杞人忧天。当社会向前进步,逐渐成长起来的“新生代”们应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宽松的社会发展环境,有他们自身成长的源动力和作用于社会进步的正能量,若能够得到正面引导,确定科学合理的个人发展成长规划,完全可以放开思路,放开手脚让他们开辟自己的未来,承担起他们自身的社会责任。
几天前读过韩寒的博文《太平洋的风》,读到一位优秀青年人访台之后的思考;
几天来为张丽莉的扑倒而感动。在很多时候,这些80后们,是自己学习的榜样。
一个人,出于一种职业道德和善良人性本能扑向危机,倒下的是他(她)的身躯,矗立起来的是一代人的精神与品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102e5np.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