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西藏之前,曾在《国家地理》和网络摄影频道浏览过无数青藏高原上那不措恍若仙境的画面。也曾无数次梦想有一天能进入到这如画般的仙境里,去领略那里迷人的湖光。
那木措,对每个风光摄影的爱好者,都是希望能够来试镜的地方,也几乎是每位来西藏的游客必去的地方。
我们西藏“天路之旅”的第三站,便是去那木措。


拉萨——雨后清晨的雪山
08月22日,是我们到西藏的第五天,这里独特的气候和气象现象,仍然迷幻般地演示变幻,让我们难以找到她的规律。
八月中下旬的哈尔滨,每天早五时天已大亮,近晚七时便进入傍晚。
拉萨位于祖国的西部,与哈尔滨有近三个小时的时差,在这里,早七时后天刚渐亮,晚八时后,太阳仍挂在西边的山头——由于这里的日照时间相对较长,故有“日光城”的美誉。
拉萨市海拔高度3658米,在过去几天的行程里,我们都是行走于3000米以上的高原,几乎就把3000米当成平地。而当举目环顾,才会想起,拉萨只不过是雅鲁藏布江和拉萨河谷小盆地之间被群山环抱的一座城市,却不大可能猜测到那些大山的高度。
08月21日夜,一场大雨把拉萨及周边的群山“洗”了个干净。早晨近八时,我们的车子出拉萨城赶往那木措,天上的云被朝霞染透,变幻着奇异的光彩——以往曾读到过关于“彩云”的描绘,而在西藏,这样的彩云几乎每天清晨都可以出现。
当阳光洒向远山,在拉萨的西方和南方,我们看到了雪山,惊呼不已。
导游告诉我们,这不是什么稀奇的现象:当(海拔)三、四千米的“平地”下雨时,五六千米的高山上落下的就是雪——昨夜的雨(雪)给远处的高山戴上了“白帽子”。
看起来我们是幸运的,一场夜雨后,我们看到了山上、山下不同的两种气象、地貌。




我们的“金龙”沿高速公路向北行驶,与青藏铁路并行走,观赏到铁路和公路沿线迷人的风光,也被青藏铁路浩大宏伟的工程所折服!



车子驶入拉萨北面当雄县境内。牛羊悠闲地吃草,时而有牧民的帐篷从车窗旁掠过,藏北高原独特的牧区风光有如一首田园诗。
进入八月,西藏自治区正在迎接藏民特有的“雪顿节”,这在当地的电视新闻中和报纸都有报道。19日,一年一度的晒佛节就在当雄县举行,当雄县的赛马场,也在为庆祝“雪顿节”,举行盛大的赛马活动(车子不停,拍到一些“动感”画面)。

拉萨北面,远远望见的是绵延1400公里的念青唐古拉山。皑皑白雪把念青唐古拉山妆扮得似神若仙,充满神奇。
(念青唐古拉山的话题留在后面)

那木措湖位于拉萨北240公里。
在西藏,尽管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也要严格限制车速,公路上设置若干车速监控点,规定由A点到B点车行时间,如果发现超速提前到达,司机要被扣分,接受处罚。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车程(包括一顿提前的午餐),中午时分,我们终于来到神奇的那木措。

那木措——圣洁纯净的蓝色
纳木措(“措”在藏语和蒙语中意为“湖泊”。在很多介绍这些湖泊的文字中用的是“错”,但来到西藏,看到众多湖泊旁竖立的石碑上,镌刻的均为“措”字。看来很多平面媒体的“错”,都是用错了)是我国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的咸水湖,西藏第一大咸水湖。那木措湖面海拔高度471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那木措”藏语意为“天湖”,是说湖水蓝得像蓝天落到了湖里。
那木措湖蒙古语名称为“腾格里海”,或称“腾格里淖尔”,意亦为“天湖”。





那木措被那些信奉藏传佛教的人们视为圣湖,尊其为四大威猛湖之一,传为密宗本尊胜乐金刚的道场,是藏传佛教的圣地。曾经在多部影视作品中(譬如电影《红河谷》)看到那些来自青海、甘肃、云南、四川和西藏各地的信徒,迢迢万里,长途跋涉,绕着诺大的那木措,五体投地磕长头,转湖朝圣,寻求灵魂超越的场面。
湖边无数座用石块堆起的“玛尼堆”,就是那些信徒们虔诚祈愿的见证。

在自己拍摄这些图片时,虽未曾见到磕长头的信徒(今年不是羊年,故未见到),倒是碰到一些绕湖的藏民。
进入湖区前,导游告诉我们,在西藏各地,都会有一些“假和尚”,他们有时会“骚扰”游客,所以,轻易不要去惹他们,否则很难脱身。

在我们游览的那木措扎西半岛上,有几座白色灵塔,灵塔周围有一些用石块垒起的“玛尼堆”,还有许多刻着经文或祈福的文字。由这些刻满文字的石头向南望过去,是连绵的,四季覆盖着冰雪的念青唐古拉山。
自己在揣摩。它们倒底是谁刻的,它们存于这里有多久远,表达了什么样的愿望或讲述哪些人世间的真蒂?
蓝天白云下,碧水圣湖旁,那些舞动的经幡和沉默的石头,那些洁白的灵塔,林立色“玛尼堆”,在4700多米高的“天湖”边,一起向探访它们的人们讲述着那木措及一切与那木措有关的历史与现实。





来到那木措,被这世界上最高最美的圣湖所震慑:自己已置身于一个蓝色的世界——这是自己来到这里第一和自始至终的感受——蓝色的天空、蓝色的湖水、蓝色的空气——一这里的一切是那样纯净,无任何杂色的蔚蓝——浅蓝、灰蓝、宝蓝、湛蓝、靛蓝、深蓝乃至深邃如墨的藏蓝——这或浅或深的蓝,蓝得清澈,蓝得丰满,蓝得迷人,似乎融化了人世间一切与蓝色有关的情感,全都投放在这里。
这一切,都归因于“升”入云天,高达4700米的那木措——它把天空中最纯洁无暇的蓝,“接纳”进没有任何外来污染的清澈的湖水,使这里的一切(空气、水)清纯得绝无任何杂色。
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虔诚的信徒,要万里迢迢来这里绕湖、磕头、祈愿——人们是要用这里最纯净的蓝色,去荡涤一切先天和后世(心理和精神上)的污秽,净化自己,使自己干净的灵魂得以升入纯净湛蓝的天堂。
(在来那木措的途中,导游小邓,煞有介事地向我们讲当地藏民关于“天葬”、“水葬”的习俗,讲为了防止“僵尸”半夜“跳”回家。所以把房屋的门造得又矮又小——)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手操作,亲自在电脑上浏览这些图片,真的不敢相信,拍摄于那木措的图片会是这样纯净的蓝(以往在网络上看那些那木措的图片,也曾疑问,那些蓝色的图片,是否经过PS),套用网络上流行的那句话——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这一点,在西藏以后的行程里也经过多次验证。
在西藏,有着目前地球上原地貌生态保护得最完好,最初始的自然环境,也最少受到人为破坏和干预,为我们保留了我们这颗蓝色星球上的本来面目。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中外信徒和游客,不远万里来此朝圣,对她顶礼膜拜的原因。









这里实在是一片“净土”。
在湖区,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海内外游客,都在严格遵守这里的环保规定,绝对不允许向湖中丢弃任何废弃物,不允许向湖中排泄污水(物),也绝对不允许在湖边便溺,甚至也不允许在湖水里洗脚丫子——而这里的牦牛和马却可以站在湖水里同游客拍照(收费)——或许因为它们是这里的“原住民”,有这样的“特权”。

那木措南面的远处,是白雪覆盖的念青唐古拉山。

海鸥在那木措的碧空翱翔——

乘车离开那木措,依然是碧空万里。连绵不绝的大雪山,在我们的前方,在公路的两边。




湖区里,是广阔的草原、清澈的溪流和起伏的山峦。
经常有牧民的帐篷从车窗边闪过,他们的牛羊马无比悠闲地在草原上散步——不需要它们去拉车、耕地,也不必担心被宰杀(藏民是不会亲自宰杀自己的牛羊的),它们是这里最自由的“居民”,是这片草原的主宰——甚至不由地让我们这些被“囚”在车里的游客,对它们“羡慕嫉妒恨”。


进出湖区,要经过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山口——我们已经开始向5200米突进了,这为下一程——向珠穆朗玛峰大本营进军打下良好基础。
出了湖区,翻越山口,很快,我们的车来到念青唐古拉山观景区。


念青唐古拉——青藏高原的脊梁
念青唐古拉山位于西藏自治区中东部,海拔高度在5000——6000米,主峰念青唐古拉峰海拔7111米。
“念青”藏语意为“次于”,是说这条山脉仅次于唐古拉山脉,它是青藏高原东南部最大的冰川区。
乘火车来拉萨,车过那曲,隔车窗曾远远望见过这些连绵的雪山。
这天下午,站在念青唐古拉面前,被它的浩大、巍峨、从容、安静、洁白、高傲、神圣所震慑。
曾读过一些对念青唐古拉的文字描述,也观赏过一些它的图片,当站在这里,自己几乎找不出恰当的词语,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激动与赞叹。

念青唐古拉,风光绮丽,阿娜多姿,触手可及——



回望,念青唐古拉!
来过西藏,朝拜过那些圣湖、圣水、圣山,心灵受到洗涤、纯化,心境安定、坦然——作为无神论者,我被所领略的一切自然造化的神圣所打动——我宁愿相信,只有在西藏,才会有这种自然神奇的精神魅力与超凡的能量。
来过西藏,这样的感受愈发强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