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春二月,春寒料俏。
一周前途经北京。北京地安门西大街的北面是什刹海。
海子,是蒙古人对湖泊的称呼。早年间,蒙古人没有见过海,便把草原上较大的湖泊称为海。
八百年前,蒙古人入主北京,把贯穿北京城内的几个水面称为:中海、南海、北海,把拥有众多不同教别古刹寺庙(九庵一庙)的几个湖面称为前海、后海、西海(又称玉渊潭),(通称什刹海)。
进入农历二月,结冰的湖水已经开始融化,但是,北京城还难以见到春的景色。
什刹海的旁边,是北京的钟楼和鼓楼。晨钟暮鼓,早年间北京城的报时,就是由这两座楼里的钟鼓发出的。


早春的前、后海,湖水涟漪,虽没有岸上翠柳,湖中藕荷,却也能给人以清幽宁静的享受。
日间,沿前海西岸向北前行,酒吧、饭店还未营业,岸边胡同少有游人,略显冷清——看来朝九晚五(朝酒晚舞)的作息在这里并不适用。





一向有“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一说。在元代,什刹海是大运河在北京的重要码头,南北粮秣都要在积水潭码头装卸。
连接前、后海有一座石拱桥,叫做“银锭桥”,据说有也有六百年历史了,是著名的燕京小八景之一。几年前到这里游玩,银锭桥给自己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并用胶片相机拍了几张照片。另有一座金锭桥,它的名望就不如银锭桥了。
银锭桥有“银锭观山”之美称。天气晴好时,可以遥望见北京的西山。此次去,天空能见度还好,向西北也可望见青青的西山,遗憾的是,在湖水与地面的连接处,几幢白色高楼大厦破坏了这里“银锭观山”的景象。
历史上,银锭桥曾进行过几次翻修。从去年底,银锭桥再次翻修,现在取代它的是一座钢梁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