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是绵延五千余年不曾中断其文明的东方古国,根据太阳和月亮运行的规律确定自己的历法,并与农耕文明的24节气和农历紧密关联。
正月是中国传统新年的开始。自上古,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先民,就以他们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与理解,通过各种方式和器物,祈求风调雨顺,表达众生平安的美好愿望。那些由最初石器时代的石謦到青铜时代的钟鼎等器物,被华夏先民作为礼拜天地的重要礼器,它们尘封于地下,成为后人了解我们民族文明重要的文物和史料。
2010年9月,在参观过上海世博会后回到北京,在同事的提示和建议下,自己来到首都博物馆,参观在这里的《考古中华——中国社科院考古六十年成果展》——由近现代工业的回顾到城市未来的展望,跨越着五千年的时光纵线,回归与追溯着中华文明辉煌的历史。

图中央那块绿松石是此次考古成果展的标志

石謦 上古礼乐器

青铜编钟 青铜时代的重要礼器

石蝉 商代礼器

甲骨 镌刻着自然天象与社会事件的符号,后演变为中国汉字。

有着精美花纹的古陶容器

如果这件齿形物真的是出土数千年的文物,可以不考虑它的实用功能,更多可能是测天象、计算时间的远古时间(地理)定位器。




造型各异的精美陶器,应该比青铜更早,每件都有五千年以远的历史。


中国先古文明,无论是河姆渡、还是二里头,无论是三星堆还是妇好,有记载和实物佐证的,都早已超越教科书所说五千年悠久文明。随着不断更新的考古新发现,更加详实的历史脉络越来越清晰地展示在当代人面前。














件件青铜,历史在它们身上熠熠生辉;
件件礼器,华夏文明像青铜那样厚重。




数千年前,玉已经成为较为高尚的佩饰和礼器。
金声玉振,记录中国数千年文明的,尤以金石最具代表性。青铜与石謦之声,悠远绵延。
金声玉振,中国自古就有“以钟发声,以磬收韵,奏乐从始至终,”以喻音韵响亮、和谐,是为完美礼仪。
参观2010上海世博会后,再到北京参观首都博物馆,也应该算作一次完美的历史文化的观礼。
首都博物馆坐落于北京西长安街延伸的复兴路上。由此向东,天安门广场上的国家博物馆,新近落成中国儒家先贤孔子青铜塑像,可见其地位与影响。
曾到过山东曲阜,参观三孔故里,孔府门前第一座石坊,名“金声玉振”。
金声玉振,也喻人的知识渊博,才学精到。孟子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金声”、“玉振”作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磐(玉振)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
尊重与学习历史,继承先人优秀文化,是我们这代人的历史任务。
在中国传统新年即将到来时,温习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对我们开启新的社会发展与进步,或许会有很多启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