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座用冰雕琢的建筑,便是100年前中动铁路哈尔滨火车站的样子,大约在半世纪前被拆掉。)
北国的哈尔滨,之所以被称为冰城,是因为在一年12个月中,竟可以有近6个月可以拥有冰和雪的眷顾,2010年04月13日的那场大雪,是在早春大自然给予哈尔滨去冬最后一份“礼物”。
冰与雪,是生命之源-水的演化。在冬季,原本无色透明的水,一旦在它存留池中或流淌的河溪间凝结,便可以折社出太阳光的七色;一旦在高空中凝结,便可以结晶成无数六角形的雪花,洁白纯净地绽放于大地之上。
水的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作为万物提供生存繁衍的媒介,还在于可以进入人们的思想,激发起人们无限的想象力,承载起人们的精神家园——近半个世纪的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和近二十几年的冰雪节,就是冰城哈尔滨人民给冰雪赋予的不断更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光与冰雪,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日月自然光下,冰雪的灵性是天然、纯净、洁白的,是人类无法左右的;而当人们将他们的智慧和艺术形式的光源与冰雪相结合,则是人为地“时空错位”,将他们的思想、意志、情感植入那些看似冷酷的固态水中——现实与虚幻巧妙的结合——使他们与冰雪的联系,通过任何可以想象到的形态和色彩表现出来。
于是便有了只有在冰城哈尔滨才可以体验、理解和享受的冰雪艺术。

每年冬天,哈尔滨城建局门前总会有一座不同造型的冰灯雕塑,线条简捷明快,用光讲究。


圣-尼古拉大教堂,是曾矗立于哈尔滨市中心博物馆广场尼古来教堂的雪雕复制品,现在南岗区霁虹桥旁。这座毁于1966年的八面体木窠楞建筑,如今以冰雪的形式再现,表现出人们对这座建筑艺术精品的推崇和怀恋,也渗透着人们对已经消失的文化的无奈。

哈尔滨市道里区中央大街,有与这座城市几乎一样长的历史。这里已经辟为步行街,在近两公里的石板道上,数十个冰雕艺术品,在向过往的人们讲述冰城的历史和东西方不同国度发生过的故事、境中的虚幻。


中央大街的尽头,是哈尔滨的母亲河——松花江。冬季的松花江上早已“顿失滔滔”,江畔的冰雪游乐场“欢乐谷”是今年才开办的,为历年来规模最大,冰雪游乐项目最全。
在梦幻般的冰雪世界里,人们完全可以相信“时空隧道”的存在——所有的人在这里都会忘掉自己的年纪,在这里尽情游戏;一切可以借助冰雪来表现的虚拟与现实,都可以在“欢乐”中寻觅——所有与冰雪有关的联想,在这多彩冰与雪中,都演绎得如此真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