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问汶川

(2008-05-15 14:28:56)
标签:

四川

自然

责任

杂谈

分类: 专题

    2008年5月12日14:28时,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的7.8级强烈地震,震动了四川,震动了西南,也震动了全国人民的心。

    地震灾害造成了数以万计的人的生命的终止;地震造成数以百万计的人民的房屋倒塌,财产破坏,生产设施损毁----天灾造成的可见而不可计数的更为严重的损失,人们对于平静安宁富足生活的渴望与奋斗在一瞬间化为乌有,往日宁静祥和美丽的城镇顷刻间变成维苏威火山肆虐下的庞贝古城。

 

    噩梦般的地震发生在72小时之前,三天来,为抗震救灾抢险,当地人民、人民武装部队和全体中国人民都在抓紧每时每刻奔赴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去抢救那些无辜的生命。灭顶之灾袭来,抢救人的生命最有希望的时间就是在72小时黄金时间内,此时我们多么希望时间能够停留在三天前——因为在那之前,人民还都生活在宁静祥和充满生机的现实生活里——而今不期而至的灾难无情地降临在他们头上,他们怎么能够承受得起?!

   

    对于四川,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里,了解到的是天府之国的四川,富贾一方的四川。在我所接触过的人里,也有很多四川人。四川人勤劳热情善良,特别能吃苦,为人也很本分。2001年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的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上,与会的有一位是四川绵阳某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与我在宾馆里同住一间。几天的会议我们相处得很好。他活泼好动,普通话说的不太好,常带有四川口音,常闹出点笑话来活跃会议的气氛。我们都叫他“绵阳”而不称呼他大名。在开会期间,我两人还从会议中溜出来游玩了贵阳的黔灵公园。这次四川地震发生后,我几次挂电话给他,到现在也没有联系上,很惦记他,不知道现在他怎么样了。

   

    由于曾去过四川,到过山川秀美的九寨沟,沿途又领略了川北山区的自然风光,那次的旅行对于生活在平原的我还是印象深刻的。汶川地处四川北部山区,山高路险,交通不便,生产力的低下,人们的生活水准明显低于本省和全国其他地方。本来汶川是不被人们所关注的一个山区小县,常住人口也是很少的。汶川是离开平原进如山区后第一个比较大的县,隶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经川北通往甘肃的交通要道,是向北通往九寨沟的必经之地,往来的人流车辆繁忙。如果没有旅游业,这个地方可能永远是不被世人关注的地图上一个普通的地名。

 

    川北旅游景点众多,到那里可以游览黄龙和九寨,也可以领略藏羌民俗和雪山峡谷。从都江堰到川北必经阿坝州的汶川,进入阿坝州后,公路基本上是沿岷江自南向北延伸。岷江是地质构造意义上的雪山峡谷,岷山融化的雪水从落差几千米的高山上流淌下来,奔腾向下几百公里,才到了都江堰。自古自然界的山水就是利害相济的,一味地想着水“利”,其结果得到的可能就是水“患”。我们应当佩服古人李冰父子的功绩,猛兽般的岷江在他们巧夺天工的治理下,几千年来为四川的人民和万倾良田提供水资源,百利而无一害。

 

    岷江是一条落差很大的山谷河流,水资源充沛。当年在我们沿岷江而行的路上,看到有国家级、地方级的水利电力部门和工程单位,在江的两岸建起了数十座水电设施,在现在我们通过媒体了解到,当年的大型水利设施已经建成。四川的山水,经过数千上万年的地质构造,才形成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形态。举世闻名的九寨沟,就是在上万年前的地质构造(包括无数次的地震)才形成山水相间山的顶端数个高山堰塞湖,形成秀美的山水风光。地理知识告诉我们,祖国的西南地区地处地质构造多发地区,千百年来无数次火山地震等地质活动,才形成我国西南地区的山区地貌;而它目前仍处于地质活动期,谁又能知道千百年后川北的地质和自然风貌应该是怎样的?!

 

    可能是由于历史以来交通的不便,经济的欠发展,使得人们急于改造他们的生存状态,于是人们把希望寄托于那里旅游业的发展,也同时把眼光盯在了对于那里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人类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的尊重是首先应当想到的,“人定胜天”,可能就不一定能胜的了“天”——不尊重自然,不讲究科学发展,就有可能因我们的错误而让我们自己,或是我们的后代为之付出惨重的代价。

 

    作为常识,我们知道,水库水坝等人为的大容积水体,容易诱发地震。这次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的7.8级大地震,我们从良好的愿望出发,不该设想是由那一连串的水库水坝和发电厂的蓄水引发的。但是,仅就这场地震造成的山体崩塌,道路损毁等地质灾害的表面现象看,说明那里还不太适合如此庞大人群长期居住和生存,如果仅从良好愿望出发,不客观科学地给大自然“伤筋动骨”,其结果可能会事与愿违;由此我们也可以悟出:人们不应该过度地,无序地,盲目地,不科学地人为地破坏自然和生态,反之则更应该去尊重它敬畏它,让我们成为它的朋友,去享受自然给予我们的所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遥望汶川
后一篇:天悼国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