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元宵节。
中国人把正月春节看得是日常生活中比什么都重要的节日,而元宵节似乎又成为这个节日里家人聚会的又一个重要理由和时机。在元宵节,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饮酒吃汤圆赏月之后,正月里的节日就基本过完了——外地务工的家长要赶往工场,在外求学的孩子也要陆续返校——一家人此时的相聚与离别都因有了一轮明月的陪伴,而凭添了无尽的情感色彩。
在自然物象中,与人们的生活最密切相关的莫过于日月:太阳给人以光明与温暖,月亮则在人们一天的劳作之后,使人们有充分的时间休息和思想,于是就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千里寄相思”等让人略有伤感的情怀。好在今天信息技术和交通的高度发展,使得人们可以不顾忌时间与地域的阻隔而能够随时沟通联络,交换信息。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希望能够在元宵与中秋佳节明月当空之时,家人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今年的元宵节,所有中国人对2007年10月发射到月球上的绕月卫星“嫦娥一号”都会多了一份挂念——因为自2007年11月7起,“嫦娥一号”已经飞临月球并开始了环月球轨道的绕月飞行。
登上月球甚至是中国上古时期就有的一个梦想,是浪漫的中国人世代希望实现的一个夙愿。嫦娥奔月这个来自民间的神奇神话,而今由一颗中国制造的绕月卫星实现了。在今年的正月十五,当一轮明月当空,地面的人们欢度元宵佳节时,“嫦娥一号”却恰巧绕到地球与月球之间,要经历它进入轨道后首次遭遇大约四个小时无日光射的第一次“日全食”。尽管我相信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在“嫦娥一号”发射之初,就已经解决好了如何经历没有日照条件下,靠它的蓄电池正常绕月飞行的问题,但是在此时,我还是希望我国的第一颗月球卫星能够经受住太空中各种未知情况的考验,开展正常的科学探测,能够让我们中国在人类空间科技领域处于领跑的地位。
对于月球这个距人类最近的天体的了解,基本上来自学生时代阅读过的相关国内外科普读物和《十万个为什么》:曾看过前苏联卫星拍摄的月球背面的照片,也曾看过美国阿波罗登月纪录片。对于浩瀚太空知识的渴望由来已久,在北京天文台的天象馆里“坐地日行八万里”,了解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的一些常识,也算是自己的一番星际之旅。宇宙间广博的知识靠一个人在短暂的生命里恐怕难以完全掌握,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尽可能地靠近它,探究它。一个人应该有与自己生命来源的地球相关的宇宙观,应该尽可能地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去观察他所触及的外部事物,从而对于他认识人类自身,人类社会的发展,乃至宇宙的演变和发展,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对于月球这样一个距地球384400km的绕地卫星,目前为止各种文献和媒体对于它的介绍还是比较详尽的,我也很敬佩所有前辈科学家们在此项科技领域里的科研成果。在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阿波罗飞船登陆月球表面,实现了人类登月的千年一梦。地球是什么,太阳系是什么,银河系是什么等等,随着人类对自身和外太空的探索,也必将对于我们所能够想到和渴望知道的知识,一层层地有所了解。
我们都知道,月球是距人类所居住的地球最近的天体,是地球的卫星。目前人们对于月球的形成还持各种不同的观点,对于遍布月球表面大大小小的环形山,也都普遍认为是在月球形成以后,由无数形迹不规律的陨石的撞击而形成的。
对于宇宙、银河系、太阳系,一般的知识都在告诉我们,它们是在经历过一次大爆炸后,经过数亿年的演变形成的。由于有了与太阳的“亲缘”关系,围绕太阳这颗恒星运转的几颗行星的形成应该是大同小异。太阳系的行星是这样,围绕这些行星运转的卫星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想还是应该从太阳系的形成来展开探究。
首先,在太阳系形成之时,围绕太阳这颗恒星运转的所有行星和这些行星的卫星,几乎是同时诞生的。目前,人类对于宇宙大爆炸的理论还没有完全掌握,但是就银河系和太阳系的形成,观点还是一致的。宇宙大爆炸产生数个相对独立的天体,最初它们是一些高能量气团。太阳这个炽热的气团,因其自身的能量和引力,有可能形成以太阳为核心的一串空间体系。太阳系的形成究竟有多少亿年目前尚无结论,科学研究的结论是大约150亿年。太阳系在形成和运行过程中不断耗尽能量,离太阳越远的行星,冷却得越快,它们慢慢变成了海王星、天王星、土星等环绕太阳运行的行星。作为以太阳为核心自内向外排名第三的地球,则是由一团炽热的气团逐渐冷却,慢慢形成有有着厚厚大气层,有坚硬地壳圆形球体。可贺的是,就人类所知,目前为止太阳系中只有地球具有符合生命产生和延续的条件,于是在逐渐冷却凝结的这颗星球上有可能供万物生长的土地、水和空气,又有一颗绕地而行的月亮。
其次,我们应该弄清楚月亮形成的时间。有的科学家认为,月亮是太阳系形成时被地球“捕获”的;有人则认为月亮原本也是太阳的一颗行星,只是由于它太小,更由于它能量耗尽,不再具备作为行星那种绕日运行的能量,才被地球吸引,改绕地球飞行了。我认为,月球本身就是地球形成时的“附属物”,如同太阳系其它行星有自己的卫星一样,围绕地球运行的这个天体几乎是与地球同时诞生,是属于地球的。由于月球在诞生之初过于渺小,不具备绕日运行的行星的条件;又由于它能够满足绕地运行的条件,于是就伴随地球一起进化成长了。美国科学家通过分析和比对地球和月球的岩石和土壤,地球的岩层和土壤中的化学成份在月球上几乎都有,说明月球月球的年龄应该与地球大体相仿的。
第三,月球的形成与演变经历过与地球大致相同的过程。中外上古传说和人类地质学研究成果都讲到,在浑沌初开时,地球原本是天地不分的一团气体,经过亿万年的冷却,清气上升,浊气下沉(以地核为中心的向内凝聚),形成有着大气层,有着地幔和地壳的球体。地球自身的能量和热量是在亿万年中不断释放的,于是就在数亿年间,地球表面遍布着火山,又因地球的自转和围绕太阳的公转,不稳定的地幔的运动导致了地表无数次的地震——地球就是在不断地经过炼狱般的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我们今天所居住的家园——至今地球自身的这些运动仍未停歇。
月球也同样经历过地球形成演变的过程,只是有一点不同的是:由于月球过于渺小,自身不具备地球那样足够的质量,又由于它自身不具备足够的引力(它只有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不具备作为太阳系中独立行星的动力,只好委曲地围绕地球旋转了。也是由于它自身引力的不足,无法聚集凝结这颗星体在“冷却”过程中散发的水气,所以它的周围不能形成大气。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月球也经历过地球一样的长期火山活跃喷发期,耗尽了自身的能量,于是月球在“冷却”过程中形成的高高低低的复杂地貌,也就是我们所见到的月求表面“高山”和“海洋”。
我认为,遍布月球表面的那些环形山,是火山喷发后形成,而非单纯是由来自外星空的陨石撞击而成的。月球有诸多与地球相同和不同的因素,最大不同在于它自身没有足够大的质量和引力: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大约为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球表面的重力也只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在人类目前所掌握的知识和文献中,可以有证据说明,在月球形成过程中有大小不等的陨石降临月球,有些月表可见的放射状地貌就是陨石所为;但是可以设想,月亮有那样大的引力把那么多的陨石“吸引”过来吗?而一颗小小的月球有何堪如此之多的陨石撞击吗?若果真如此,月球恐怕早就被击碎或撞击得偏离它运行的轨迹了。而就月球表面独有环形山而言,它们的构造形式可能更符合火山喷发后的地貌特征。由于大量释放了月球的自身能量,使得它慢慢地冷却下来,那些沸腾的岩浆在月表凝固,形成中央低矮,周围高耸的环行月貌。资料表明,月球表面被深达几十甚至几千米厚的玄武熔岩(火山熔岩)层所覆盖,这是火山活动后的典型地貌。表面看月球像似一颗没有生命的“死掉”的星体,可谁又能想象在亿万年前,月球在其生命活跃期经历过的蔚为壮观的火山世纪!几十亿年后,冷却而安静下来的月球则更像我们地球的伴侣,默默地围绕着地球,给我们的精神生活平添了许多美好遐想。
在地球上抬眼望天空,月亮是我们人类所能见到的最近最大的天体,如今可以想象,在月球的天空,来自中国的名叫“嫦娥”的卫星绕它而飞的情形。当人类没有亲临那里之前,它对于人们永远是个想要破解的迷;而今中国的“嫦娥”去探月了,我们也在期待着“她”不断给我们传回来自月球的好消息。这是中国人真的第一次对月亮的探访,让我们期待着她的成功!
(本博文图片,均采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