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读书开始

(2007-01-01 22:30:10)
分类: 偶感
        时钟无情地跳过2006年最后一夜的零点,带着对过去的一年的追忆,新的一年的到来,我期待着未来365天将会来临的希望与惊喜。
        在最后一个工作日,给北京、上海方面业务合作单位的同事和退休的老同事分别发去了新年贺卡——尽管平时也少不了电话联系,在年终岁尾,对他们一年来给予自己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和想他们表示祝福,自己的心里也会感到温暖一些的。给同事们发去一些贺新年短信,也收到他们的一些回复,在他们的信息和电话中也能够感觉到同事之间相互关心和鼓励,给予自己的祝福与鼓励。
        新年之际的相互祝福,主要是期待在新的一年大家都会有新的起点,新的气象。最近陆续读了一点罗素的道德哲学、马斯洛的人本哲学和叔本华的人生哲学的论述,倒是对自己很有启发。我也准备继续把这些书读一下。最近一二百年近代现代史上,中国基本上没有出能够引导世界的哲学家,几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几位华人科学家也都是以外国国籍,在国外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取得的。这实际上是对华人在世界人文进步史发展地位的一种否定。
        2006年中国文化学术界倒还算是比较活跃的,这多少是受2005年台湾国民党亲民党的连战宋楚瑜来大陆访问,发表演讲和李敖的大陆行等一系列活动有关。过去我们一直以为中华文化的根脉在大陆,即使不必着意宣扬,也不会让延续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在我们手里断了香火。连宋李的大陆行和一系列演讲,使我们知道了在台湾那里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可能是更完整,更普遍。而在大陆众多从事人文学术研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里,竟然没有认真做到把中国儒家、法家、道家的哲学经典融会到人们日常生活中,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我国古代先哲们给我们留下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统领中国乃至东方的道德和法律,对像日本、韩国、新加坡这样的国家政治与经济的进步也是起到积极作用。任何事物都有形成、巩固和衰落的过程,在学术思想界也是如此。正是由于我们对于科学的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态度,才使得我国在近代史上出现不了影响世界的大师级人才。
        不过人们似乎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我国的媒体上也可以听到和看到一些学者们在谈论古今中外一些思想、文化、哲学等问题了。相对于那些台湾的政治家和学者,也算是个回应,说明还是有很多做学问的人开始思考其自身的社会责任了。这些学者有的品《三国》,有的解读《论语》,有的评《红楼》,有的正说清十二帝,文化思想界一片火热。这些学者门的书也是一片“大麦(卖)”,凡事都不能纠惘过正,思想文化艺术界的繁荣,正潜伏着某种危机。学术界应该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如果在一个时期就一种问题只出现一种声音,就不是一个正常现象。要么是传授者的一厢情愿,要么就是受众方学习方式的错误和思想行为的懒惰,当然还有媒体的导向作用。
        专家学者们是要搞学术的,他们将自己的研究领域或方向借助媒体向社会传播,是学术开放的表现,这是一个好现象,可悲的是蔓延在中国百姓间的一种趋众性。学者专家讲得好,当然拿过来学,省去了自己读书的力气,这样的节省也形成不是由自己去读书,而是请学者专家代自己读书的局面。自己直接获取别人的读书心得——这无形中就相当于在喝二道茶。前不久在博客曾有一种批评“文化奶妈”现象,靠学者“哺乳”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渴望学习的人,那些人还是早些“断奶”为好。所以我一直主张,在自己的学识知识足够的条件下,还是要自己亲自读原著。这样有利于通过自己的阅读,能够检验以自己的阅读和接受能力,也有助于通过亲自阅读来理解那些著作的精髓,不至于盲从或走样。当然在读书过程中能够有时间和机会,去读一下大师、学者、专家门的心得,也能够使自己站在大师门的肩膀上,以更高的起点来看世界,也会避免很多思想认识上的彷徨和失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06我之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