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争议: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
(2023-12-03 10:39:28)
千古争议: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
原创 徐庸智 正见中医 2023-12-03
10:37 发表于北京
《伤寒论》第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
关于发于阳,发于阴,历来众说不一,我同意曹颖甫先生
的观点,也就是:发于阳也,是指中风,发于阴也,是指伤寒。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条文有误,当然是久年传抄之误,我赞成曹颖甫先生的订正,摘录如下:“发于阳者,六日愈,发于阴者,七日愈。”据后文“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十二日为两候,风家病愈在十二日,则发于阳者,当云六日愈。后文又云“太阳病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伤寒以七日为一候,则发于阴者,当云七日愈。
再回来说病发于阳,发于阴,我们采用以条文解读条文的方法,就可以了。
来看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本条文说,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病发于阴,而反下之,明言不管病发于阳,还是发于阴,都不应该用下法,那就是太阳表证。太阳病篇第二条文讲中风,第三条文讲伤寒,风为阳邪,则病发于阳为中风,寒为阴邪,则病发于阴为伤寒。中风用桂枝汤解肌,伤寒用麻黄汤发汗,都是外散表邪,不能用下法,所以,条文中说“而反下之”。
第131条文还阐明,太阳中风,如果用下法,邪热入内而导致结胸,太阳伤寒,如果用下法,寒邪入内导致痞。再看第151条文: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脉浮而紧是伤寒的脉,佐证了伤寒用下法导致痞的发生。
所以,第151条文佐证了第131条文,病发于阴是指伤寒,由此可证,第7条文中的病发于阳,发于阴,指的是太阳表证的中风与伤寒。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