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不朽的流派——86大展25周年纪念会侧记

(2011-10-26 08:18:14)
标签:

转载

                           不朽的流派

                            ——86大展25周年纪念会侧记

                           文/许多余

    对于“流派”一词,我曾一度没什么好感,甚至充满不解的恨意。这可能源于初写诗歌之时,多个大门曾对我关闭。那些沉闷的关门声曾迫使我将自己封锁,并大张旗鼓地与各种诗歌流派对抗——当然,我说的是当前的一些所谓的流派。

    25年前,在徐敬亚先生号令下,一些现代诗歌流派应运而生,那时的流派与当今的所谓流派截然不同。那时,中国诗歌的先行者们,其创作态势正处于井喷期;可与之相对应的“平台”(文学刊物、报纸)意识陈旧,一直掩盖、压制好诗,误导、欺骗读者,甚至阻碍了现代诗前进的步伐。

    当时,不像今天,没有“网”,“纸质”是作品得以传播的唯一途径。诗人们若想“突围”,就必须以小集体的形式“发声”,从而打破顽固的枷锁和桎梏。具有领袖前瞻性的徐敬亚先生,他在中国诗歌最迫切需要他站出来的时候,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在祖国南方的一个新兴开放城市振臂一呼——殊不知这一声怒吼,几乎改变了现代诗的格局!

    在此,我不想再对徐敬亚先生做更多的赞誉,那些溢美之词已经泛滥、油腻。但我依然对25年前的那场风暴心驰神往,充满敬意。如果没有86大展,北岛、芒克、多多、舒婷、杨炼、顾城、梁小斌、王家新、王小妮、杨黎、周伦佑、何小竹、于坚、韩东、默默、王寅、黑大春、欧阳江河、严力、张枣、海子、西川、柏桦……这些在中国诗歌界响当当的名字,可能就没有那么快进入我们的阅读视野。不敢设想,假若错过他们,中国当代文学史就将显得苍白,甚至耻辱。而这些光彩夺目的名字,正是诗歌缪斯颁发给徐敬亚先生的勋章和奖牌。那些深入内心的看不见的光荣,比许多挂在胸口的贵重金属,更美丽动人——因为,那是可以再生的信仰!

    重新审视流派,当年的策展人自己曾经清醒地意识到其流弊:夸张的诗歌规模、虚假的诗歌流派、放肆的诗歌主张。这些在一定程度消解着诗歌流派的积极意义。但远远不足以成为抹杀流派“存在过”和“存在着”的价值。连真理本身都存在瑕疵和缺陷,更何况流派?太阳上的那几个小小的黑洞,根本不影响其发出的“光”和“热”。

    流派的意义,除了徐敬亚自己总结的“促进了艺术民主、激活了诗歌创作、形成了示范效应”,最重要的是“它,以自己巨大的规模和浅薄的水准向世界表明:人类本世纪最极端的苦闷,在文化衰落的古国已经撒下了无边无际的、焦急的种子。从而形成了一处当代世界上最盛大最混乱的诗歌集贸市场”。

    5年前,86大展20周年纪念会在黄山隆重举办,多多、严力、李亚伟、李少君、陈朝华、杨克、周墙、王明韵等很多重要的诗人莅临现场,作为当年承办大展(《诗歌报》《深圳青年报》)的刊物《诗歌报》的传承者《诗歌月刊》在2006第11期还以特大号的形式隆重推出了“《诗歌报》、《深圳青年报》1986-2006‘现代诗群体大展’20周年回顾展纪念专号”。专号刊发了当年发起人徐敬亚、姜诗元两位诗人的回顾文章;刊发了具有代表性的第三代诗人,包括柏桦、于坚、陈东东、李亚伟、翟永明、孙文波、何小竹等人的“86大展”作品、新作以及访谈和照片。

    今年9月,我在中秋诗会上正式结识韩庆成先生,后来往较为频繁。前不久,庆诚兄电话告知徐敬亚将来安徽商讨中国诗歌流派网上线事宜,邀我届时相聚。不出几日,韩老果然飞来,当晚在黄震工作室进行商讨。我提议可将“86大展”25周年纪念和网站上线仪式结合,众人一致认同。可是那时已是夜里11点多了!

    赶紧落实场地!这个“美差”就落到了艺术家黄震先生头上。具体细节,在此不赘述。

    次日晚六时许,众诗人相聚38所,回顾当年大展盛况,探讨未来流派的发展,以及具体的诗歌创作。

    且看当晚的部分与会者:

    徐敬亚,86大展的策展人,这个中国当代诗歌的积极推动者,文学史中的人物,至今依然激情洋溢,斗志昂扬。他思想深刻,发言简约而不简单。他仍有远大的理想和报复!他想把诗歌实体化,比如成立诗歌基金会,国际诗人村等。他的身体里流淌着火焰。

    将维扬,前《诗歌报》主编,在他的主持下,《诗歌报》成为当年中国先锋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他扶植、栽培了一大批优秀诗人,现在很多都还是中国诗歌的重要力量。虽银发飘飘,但精神烁烁,谈及诗歌,饱含热情。

    海波,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86大展的推动者之一,充满传奇英雄和悲情色彩的喜剧诗人,在会议两小时前突然宣布要自南京赶赴活动现场,他还刚刚做过手术!他的从天而降,一度让活动达到高潮。

    黄震,当代美术史和美术教科书中的人物,一个热爱诗歌的艺术家,不仅读诗,也默默地写诗,并且还计划在未来拿出以自己的艺术品换来的银子,设立民间诗歌奖——中国黄震诗歌奖。没有他的无私付出,此次活动可能就没有那么完美。

    祝凤鸣,90年代中国诗坛上最活跃的诗人和编辑之一,曾编辑《诗歌报》十载,其诗歌作品厚重、质朴,至今仍然影响着很多诗歌写作者。他学识渊博,出言不逊,为人低调而高傲,令人敬畏。那天看到一位美女,他随口说出了“她身影嘹亮”的绝妙佳句。

    吴少东,曾经淡出诗歌的优秀诗人,近年来返回,一口气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他近期的诗歌,在细节的把握上凸显出高超的技艺,其运用语言的娴熟和表现诗意的纯粹,让人震惊。

    黄玲君,《诗歌月刊》编辑部主任,这个年轻的女诗人,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诗歌事业,其对诗歌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奉献让我辈敬佩。

    汪抒,《抵达》阵营的“旗手”,一位乡村教师,他执着于诗歌,实践于诗歌,他正以精巧轻盈的语言向诗歌“抵达”。

    韩庆成,一个曾经一度抛弃诗歌的商人,近年来被诗神召唤,他正直、正义,他以诗歌的形式,对现实展开深度的切入和积极干预。自掏腰包建设中国诗歌流派网,即将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不容小视的作用。

    ……

    还有一批年轻的诗人,雪女、红土、潘建设、往事如刀、指间沙、闫超华等,正以诗歌燃烧着自己的青春。

    当晚,38所设立了丰盛的晚宴,众诗人把酒言欢,快哉!

    次日,徐敬亚、黄震、海波、祝凤鸣、韩庆成等又在周非主任的带领下,游览了38所位于紫蓬山顶的基地,午餐就在山顶上举行。那是一处绝妙的地方!

    徐敬亚先生曾说,他“不过是提前20年做了一次网页”。现在,他把“网页”发展成了“网站”——中国诗歌流派网。它不仅仅是网站,也是纪念,更是传承,以及新使命的诞生。

    最后,向此次纪念会的承办方38所及吴曼青院士致以崇高的敬意!正如傲然矗立于你们大门口由艺术家黄震先生所创作的雕塑《使命》和高悬于会议室里由诗人梁小斌先生创作的《神眼赋》所昭示的那样——你们所创造的,不仅仅是先进的科学,更是伟大的艺术!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