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家语 始诛第二》原文及译文

(2011-01-12 13:37:13)
标签:

文化

分类: 古代作家作品

[原文]

    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有喜色。

    仲由问曰:“由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何也?”孔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乐以贵下人’乎?”

    于是朝政七日而诛敌政大夫少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尸于朝三日。

[译文]

       孔子当上鲁国的司寇、代理国相的职务后,脸上表现出高兴的神色。

       弟子仲由问道:“我听说品德高尚的人,祸来了不怕,福来了不乐,先生您好得到官位却高兴,为什么呢?”孔子回答说:“对,确实有关那样的说法。但不是有‘以显贵而仍谦恭待人为乐事’的说法吗?”

      就这样,上朝理政七天就杀了乱政大夫少正卯,在宫门两观之下行刑,并在朝廷停尸三天示众。

 

[原文]

  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今夫子为政而始诛之,或者为失乎?”孔子曰:“居,吾语汝以其故。天下有大恶者五,而窃盗不与焉:一曰心逆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君子之诛,而少正卯皆兼有之:其居处足以撮徒成党,其谈说足以饰褒荣众,其强御足以反是独立。此乃人之奸雄者也,不可以不除。夫殷汤诛尹谐,文王诛藩正,周公诛管蔡,太公诛华士,管仲诛付乙,子产诛史何,是此七子皆异世而同诛者,以七子异世而同恶,故不可赦也。《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矣。”

[译文]

子贡便向孔子进谏说:「那位少正卯,是鲁国的著名人物。如今您掌管朝政,第一个便杀他,或许是个失误吧。」

    孔子听后,对子贡说:「来,坐下吧,我告诉你杀他的缘由。世上有大恶五类,而匪盗却不列在其中。一是内心悖逆而阴险,二是行为邪僻而固执,三是所谈偏邪却又巧辩,四是博闻记识很多邪说又很通达,五是顺应错误却能说得冠冕堂皇。此五恶,若犯一种,则不免被有德之士所杀,可少正卯一身却兼有五恶。他所住的地方,聚集许多门徒,足以结成党羽;他所言说,可以夸大赞美迷惑百姓;他横行暴道,足以反是成非,独立一帜。此是奸中之雄,不可不除。

    「往昔商汤杀尹谐,周文王杀潘正,周公杀管叔与蔡叔,太公望杀华士,齐管仲杀付乙,郑子产杀史何。此七人虽处不同时代,却有着同被诛杀的下场,是因为他们虽处不同时期,却有着同样的罪恶啊,如此则不能赦免。《诗经》上说:『多么忧心忡忡啊,因为恼怒了一群小人呀!』小人结成党羽,这是值得忧患的。」

[原文]

  孔子为鲁大司寇,有父子讼者,夫子同狴执之,三月不别。其父请止,夫子赦之焉。季孙闻之,不悦,曰:“司寇欺余。曩告余曰:‘国家必先以孝。’余今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而又赦,何哉?”冉有以告孔子。

[译文]

鲁定公九年,孔子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有一天,孔子受理了一桩是父告子不孝的案子。孔子马上将父子二人一同打入监牢,却三月不审理,其父亲请饶说:不告了。孔子马上将父子二人都放了。

   

[原文]

  子喟然叹曰:“呜呼!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谨诛,贼也;征敛无时,暴也;不试责成,虐也。政无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书》云:‘义刑义杀,勿庸以即汝心,惟曰未有慎事。’言必教而后刑也。既陈道德,以先服之;而犹不可,尚贤以劝之;又不可,即废之;又不可,而后以威惮之。若是三年,而百姓正矣。其有邪民不从化者,然后待之以刑,则民咸知罪矣。《诗》云:‘天子是毗,俾民不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今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繁而盗不胜也。夫三尺之限,空车不能登者,何哉峻故也。百仞之山,重载陟焉,何哉陵迟故也。今世俗之陵迟久矣,虽有刑法,民能勿逾乎?”

[译文]

鲁国的主政(上卿)季氏,听到有人讲此事后非常不高兴,说:“孔子这不是给我难堪吗,小学生也知道,治理国家者必以孝为先的道理啊,若想教育人民都尽孝道,今天我杀一个大逆不孝的不也能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吗!何苦抓了又放了,算什么事儿”?

    孔子的弟子,时任季氏家宰的冉有将季子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长长地叹了口气说:“鲁国的政策方针不对头,却反过来去杀老百姓,天理不容啊。 

    不教他孝顺,而审判他的案件,是杀无辜。三军大败,不可能尽数斩首也。案情不合条例,不能刑杀。为什么?上面教化不行,罪不在百姓的缘故也。至于怠慢教令而苛刻于诛杀,是贼民。不按时令征发敛聚,是暴民。不试验能否可行就责成,是虐民。政策中没有这三种情况,然后才可以执行刑罚。《尚书》说:‘义刑义杀勿庸,以即汝心,惟曰未有慎事,言必教而后刑也。’在陈述道德来先说服他们,但仍不行;崇尚贤能来劝勉他们,又不行;把他们撤职查办,又不行;而后才用威刑来吓唬他们,象这样三年,那么百姓走上正道了。仍有一些邪民不服从教化的,然后就用刑罚来对付他们,那样,民都知道他们的罪了。《诗》云:‘天子是毗,俾民不迷。’所以威厉不试验,刑罚也不乱用。今世就不这样了,搞乱那些教化,增加那些刑罚,使百性迷惑而陷入刑法中,又接下来杀害他们,所以刑法越繁,而盗贼越多。那三尺的坎,空车不能登上它,为什么?太陡的缘故。百仞的高山,重载的车都上去了,为什么?坡缓的缘故。现代的民心斜缓很久了,即使有刑法,百姓能不越界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家的兔子
后一篇:《诗经》简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