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的后台是陈廷敬,陈廷敬乃康熙帝师,内阁大学士,山西秀才出身,家贫,屡试不中,1657年,孙籀公由刑部郎中升山西提学道,山西主考,不收贿赂,秉公选材,发现陈廷敬是个人才,中式举人,两人遂成师生,后孙籀公出任庐六参议,在合肥镇淮楼秉公断案,无半点私情,并将其所断案件,悉数写在镇淮楼墙壁上,成为合肥一重要景观,每天观者无数,有政声,离开庐阳人民夹道相送,任南汝道副使,办公途中坠马,腿被摔坏,离任,南汝人为其立碑立祀,回乡嘉善,久病,次子复辉伺候床前,端茶倒药,1689病卒。入乡贤祀。可惜未见弟子陈廷敬、吴典成大学士。
孙籀,字洁初,浙江嘉善人,顺治6年(1649年)二甲进士第九,后改刑部郎中,1657年任山西提学道,后转福建布政使司参议丶督粮道。后转陕西按察使司副使,分巡河东道,康熙三年庐六参议,康熙6年南汝道副使,总共8块【头王牌】;父应文,子复炜(县令山东),复辉,孙:孙观垲,江西永丰县令,孙又观坦,江西鄱阳县丞。
孙应文,字怀川,事亲孝母,病剧割股以进立愈,为人诚,有负财者,捡券焚之,至家贫壁立,无悔,以子籀贵,赠南汝道副使。
字洁初,顺治已丑进士,任山西学道,水鉴单寒,所拨士多成名宦,如大学士陈廷敬、吴琠,侍郎田逢吉及嘉兴郡守阎若琛等,其尤著也,寻補闽储,值厦门用兵,先时筹饷,将士宿饱,刻期奏,移镇靈武,开屯治河,边障永固,在安庐,抚凋疗锄豪猾,修学校,政绩在庐阳治略,中转南汝,因办公驰驱堕马,伤足告归,每去任时,士民遮道鐫碑建祠,所在者皆然,卒祀乡贤,子复炜由县尹升主政,复辉另有传。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府阳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后改为庶吉士 。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
历史上清初康熙时,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是当朝举人,朝廷重臣。于成龙是前朝的贡生,两江总督,封疆大吏。他们这一对山西同乡,年龄相差二十一岁,同样极受康熙帝的荣恩与赞誉。这两位同乡同朝为官,皆是清廉刚正之人,惺惺相惜。于成龙去世四年后,任户部尚书的陈廷敬为于成龙写就《于端清公传》。后来陈廷敬之弟陈廷继曾在于成龙的老家永宁州做过学正,在永宁州志中记载其为人谦正,受人敬重,于成龙的长孙于准又曾做过陈廷敬的部下。
这只是开始,于陈两家的缘分还不止这些。后来陈廷敬之子陈壮履与于成龙之孙于准结为了儿女亲家,陈于两家的缘分从地缘发展成了血缘,其后辈儿孙皆以于成龙与陈廷敬为榜样,为官清廉,不敢蝇营狗苟。
孙复辉,字含石,父副使籀,宦归,常病,煇疔治百方,忧劳成疾,独强起,侍汤药不怠事,嫡母生母皆得欢心,平生敦友谊,遇事排解,举广仁,会以济贫,之诗文,有家法,书画入能品,贡游成均,赍志而没,子观坦,明经,授县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