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简史之二十五-孙奇逢

(2019-02-20 14:22:47)
标签:

杂谈

孙奇逢(约1584-约1673) 字启泰,号钟元,原籍明直隶保定府容城县(今属河北省),后迁居河南卫辉府辉县。晚年讲学于辉县夏峰村,学者称夏峰先生。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从祀文庙。孙奇逢生活在明朝灭亡、清军入关的 “天崩地裂”的年代。在他的一生中,明清两代统治者,以及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曾先后11次征召他入仕做官,但他都托辞不就。人们因此称誉他为“征君”。

  孙奇逢在30多岁时就以学问而闻名于士大夫阶层和知识界。1636年,清军逼近京畿,危及容城。孙奇逢率领自家兄弟及乡亲们誓死保卫家乡,当邻近的一些城市都陷落时,唯有容城得以保全。(《夏峰集》卷一二《公祭鹿伯顺文》)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九年(公元1636年),他两次率领乡里民众击退了清兵的侵扰,保住了容城的安危。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他又率领百户乡民,转移到易州(今河北易县)五公山。结寨屯驻,修武习学,抗敌自保。明朝灭亡以后,清廷五次诏征其入朝,甚至聘以国子监祭酒的高位,他都坚守志节,拒不赴召。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清朝贵族将其家园圈占,他被迫举家迁徙南下,七年(公元1650年)行至河南辉县夏峰村,遂定居于此,创办书院,教授士民,著书立说,传播儒学。 当时,辉县的百泉湖和苏门山早已名声在外。这里水色山光,妖娆妩媚,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名人学士到此隐居、游览、讲学。尤其是自北宋邵雍起,到元代姚枢、许衡等大批学者在苏门山讲学,百泉湖畔已成为中原理学研究的中心。

  孙奇逢初到辉县时,生活极其贫穷,全家寄居于客栈,甚至他的妻子病死后竟无处下葬。当时朝廷的水部副使马光裕敬佩孙奇逢的为人和学问,就将他在夏峰村的土地和房屋慷慨地赠送给孙奇逢。就这样,从69岁起,直到92岁去世,孙奇逢一直在百泉湖东南6公里处的夏峰村著书立说,耕读传家。

  孙奇逢定居夏峰村后,前来拜访的人络绎不绝。有人千里迢迢送儿子来跟他学习,有朝廷高官告老还乡后拜他为师,来自四面八方的学者,背着书箱,毕恭毕敬地来向他请教。

  在世人心目中,孙奇逢不仅是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更是一个品德高洁、大义凛然、光明磊落的豪迈志士。

  这样一个名闻天下的志士,怎会不受到傅山的景仰呢?虽然傅山一向反对理学,但他看重孙奇逢的政治态度——在明代,他站在东林党的立场反对魏忠贤, 明亡后坚决不当清朝的官,他的正义、他的气节不正与傅山一贯的主张和做法不谋而合吗?

  魏一鏊是孙奇逢的学生,来山西做官之前,孙奇逢曾以 “洁己奉公,爱民礼士”八字相赠。可能就是在与魏一鏊相知相交的过程中,傅山熟悉了孙奇逢的人品和学识,于是产生了拜访孙奇逢的念头。多年之后,傅山有了一次百泉之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