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梦荷湾的由来】

(2018-11-27 17:19:09)
标签:

杂谈

佛学

历史

旅游

文化

【梦荷湾的由来】

大概在上百年前(1840年左右),有姓孙的兄弟两人从浙江湖州到江苏吴江县七都乡经商,航船停泊在一个河湾,在这里做了一个梦,梦见这里荷花盛开,醒来觉得这里是吉祥福地,就在这块地方买地造房,并把妻子都迁来定居在这里。由此便称作梦荷湾。兄长的房屋造南面,弟弟的房屋造在北面,各自在房屋外面筑了高高围墙,用于防盗,防偷。所以把南面的房屋称为南海屋里,北面就称北海屋里。这兄弟两人就是梦荷湾孙氏家族的始祖了,也就是我们的高祖父,因为没能知道他俩的名字和年龄,只能按前辈们传说而已。(父亲记录)

注:1、从浙江嘉善移民江苏震泽也许是因为高考移民,浙江历来难考,而且皇帝多多不喜欢浙江考生,几次三番不让浙江考生考,移民江苏或许可以容易中举。雍正对于浙江有偏见,这种偏见一直延续下来。另外震泽一带田地便宜。

2、乐安的辈分按照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来排,到我这里是水字辈,那么高祖父这一辈应该是水字辈的人来的。他们距离恭寿堂第一辈孙籀,是第五代,孙籀是木字辈的。

高祖父是乐安孙书的第72代孙,孙武的70代孙。我是孙书第77代孙。

为什么要离开祖居之地嘉善,是一个研究课题。

1、由于鸦片战争波及到了上海一带,上海门户大开,上海开埠,南浔的丝绸开始向上海出口,丝绸贸易带动发展。

2、1815年印尼的坦博拉火山大喷发,没有夏天,收成不好,要离开。

3、为了高考,浙江难考。

第二代(曾祖父辈)的情况。

当时的商人赚了钱就买田地积蓄起来,把田地出租给农民,以收取租米,当他们造好房屋买好土地。高祖父兄弟两人又结伙到四川经商,把家里事情都交给儿子(曾祖父)管理,过了若干年南屋的高祖父回来了,他说我们北屋的高祖父在四川又成了家,还借了他的钱,回不来了。带回来借据要我们曾祖父还债。由此南北两屋交往减少。当时曾祖父辈也是兄弟两人,就设法把债还了。他们做生意,收租子能维持富裕生活。曾祖父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曾叔父有三个儿子,当时没有学校的,就请老师在家里书房教书。(父亲记录)

注:这一辈应该是木子辈,我们家里有了篮子,上面写着【乐安橘记】,乐安表明我们是孙武后裔,橘代表曾祖父的名字,应该是孙尔橘。

【到我们祖父这一代】

1、我们祖父孙奎伯成年后到南浔大户庞家开的典当做事,后来做到管账先生,职位较高,所以家里有两只帐船,供他来往收帐,祖母生了五个儿子,一个女儿,家里都要用人管理做事,生活开支很大,他怕女儿长大出嫁要很多嫁妆,就把女儿小的时候送给了人家,第五个儿子小时候在床上跌下来跌死了。所以后来只有四个儿子(惠龄,吉龄,乾龄,儋龄)。祖父母没能等到儿子们都长大成人,就先后过世了。

2、祖父的妹妹嫁给南浔庞来臣为妻,庞家是南浔四大富户之一,在苏州周边地区都开有当铺。

3、祖父的弟弟(我们叫玉公公)。他是遗腹子,孙玉嘉,自幼读书,考中了举人,到苏州做官,在家里已有了妻子,还在苏州娶了个艺人做小老婆。做了几年官,不做了(大概辛亥革命后),带了小老婆回家,吵得家里不和。大老婆到庵堂出嫁,后来坐吃山空,小老婆也走了,他有个儿子叫松龄。

曾叔父家里的篮子是【乐安楑记】应该是孙尔楑。

 

【梦荷湾的由来】

吉龄(父亲)的情况,大概15岁左右就到庞家典当学生意做事,慢慢升职,积蓄钱财,到约1927年(30岁)结婚,母亲董慧吾17岁。外公家是宁波慈溪人,外公自幼在中药店学生意,后来到南浔宁波人开的中药店做事,外婆也从宁波迁到南浔,在南栅琍壳弄租房屋住,外公后来到南浔丝业公会做账房先生,母亲有一个哥哥叫荷生,两个弟弟叫兆鸿和自鸿。还有一个抱来做童养媳的妹妹美素。外公在母亲结婚前两年就去世了。父亲结婚时在平望镇礼和典当做管包先生,(人数大约20多人,位于市中心,管包(称先生)负责每日收质的衣服,要检查优劣物品和质价差异,有权向朝奉询问原因。所有学徒均归他教育管理起居,并有权责罚各学徒,民国26年9月12日,日军飞机轰炸平望,当铺毁于战火,从此平望再无当铺),把家安在南浔南栅凤凰弄,租诸家房子居住。生过馥珠(姐姐)庆民(哥哥)后,再把家搬到平望小安弄居住,所以我出生在平望镇。当时家里雇有女佣一人。好景不长,到1937年春天,父亲患伤寒症,不幸病故。那时,姐姐9岁,哥哥7岁,我5岁。在平望没有亲戚朋友,母亲就带我们搬回南浔,租了南栅张王庙桥西岸顾家房子居住,同年冬天日军侵占南浔,母亲带我们还要外婆等逃难到农村乡下。那年南浔镇受到了空前浩劫,日军入侵时,南浔镇烧毁许多房屋,到处都有烧光了房屋的瓦砾场(我们叫白场)。等到局势平静后,我们回到南浔家里,值钱的细软东西已被偷抢一空。(在乱世时,胆大的农民就摇船到镇上偷抢东西),好在没有火烧,家俱器物都在。后来顾宅房屋要拆除,我家又搬东栅栳栳湾,再后来搬到南栅,刘梯号旁平房,最后搬到曹庆昌号的里面,曹家房屋居住。

外婆家的情况:37年前已经搬到东栅居住,大舅父(荷生)自己一个人过,二舅父(董兆鸿)在上海雷充上药店学生意,小舅父(董自鸿)在平望南货店学生意。美素(姨妈)给南浔西栅一家南货食品店做工。抗战以后外婆就到我家一起生活。父亲过世后,我家没了经济来源,只有变卖首饰、田地、家俱杂物等艰难维持生活,约37年母亲到上海(美宝阿姨,瑞生哥,二舅父等都在上海)纱厂打工,在上海还得了一次霍乱症,住医院才看好病,还帮过曹公馆做针线活等等。上海工作也难做得长一年多后就回到南浔,在南浔给人家做针线活挣钱,姐姐会绣花,也好挣些钱。哥哥(庆民)1945年到上海玻璃五金店学生意,我1947年2月到南京国泰服装公司学生意,1948年12月回到南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