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进,面临北街街面,为五开间平房,约150平方米,中间第二间是墙门间,平时不开,北侧有一条走廊,为平时出入的通道。墙门间内两侧,竖有8块红漆金字的木牌,俗称“头王牌”。上有“布政司”和“按察使”等官衔,由此证明孙氏祖上是做官的。
老巴由此查了所有乐安孙氏做过布政司和按察使官衔的,有一个名字跳入眼帘,孙朝让孙朝肃兄弟,他们家住常熟,距离高桥也不算太远,可是与现居住在恭寿堂里的九十岁老奶奶一聊天,老奶奶说她们的祖先来自华北,也就是说我第一次判断出错了。
第二进是五开间两厢房的楼房,约700平方米,平时不住人。上世纪20年代孙干才的长孙孙贯吾在这幢楼内办了一所小学堂叫育英小学,聘请川沙有名知识分子连友三任校长,孙贯吾自己也在此任教。这是高桥著名的日新小学的前身,在高桥教育史上应该加以记述。这第二进楼房早已被拆除了。
根据现有的资料,恭寿堂是孙干才建造的,但是孙干才的哥哥孙尔桂也住在其中,兄弟两个住在一起,这不太符合大户人家的做派,有可能是孙干才的祖辈或父辈建的房子。我们家的祖宅也叫恭寿堂,在距离高桥开车一个多小时的吴江市七都镇更铺桥,祖先在这里建立了两座园子,规模与高桥的相仿,完全一样九米高墙,徽派风格。
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这个时候孙观的老家三河被太平军占领,而他此时任职杭嘉湖兵备道,在杭州主抓对抗长毛,会不会由于老家被占领所以在高桥安排建房?
那么建房子的人会不会来自安徽?安徽孙氏做过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官员有一个人叫孙观,曾经做过直隶布政使。
据《龙舒孙氏家谱》记载:龙舒(即今舒城县)孙氏系我国古代军事家孙武之后,封地齐国乐安(今山东博兴县),传40世至孙万登。孙万登于唐懿宗咸通年间(公元860-873年)官至金吾上将军。唐天佑三年(公元906年),奉命屯军徽州休宁。不久,唐朝亡,孙万登便率家小和随身亲信隐居休宁深山,就地辟荒耕耘,安居乐业。至清雍正(公元1723—1735年)初叶,孙正仁(孙万登第33代孙)经商至庐州府三河镇(古名“鹊渚” ),因爱“鹊渚,濒巢湖西岸,烟水清滋,生物繁盛,云帆出没,有四通八达之便。”孙正仁便回休宁将全家迁居三河镇南岸(舒城县东乡)定居,此乃“龙舒孙氏”始祖。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孙立人祖父孙炳焱(正仁公六世孙)时,太平军攻克庐州府并在三河建城踞守。为逃生计,孙炳炎去浙江投奔时任杭嘉湖兵备道的堂叔孙观。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战事平息。孙炳焱回乡,可位于三河南岸的孙宅已被战火烧得只剩下断垣残壁。于是,他便举家移居到与三河南岸孙宅仅一山之隔的庐江县金牛山重建家园(今庐江县金牛中学校址)。
同为恭寿堂的吴江七都北屋里也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修建的。
这个老匾额的字是【任立】,还是【征立】,如果是任立,就是孙正仼立,那么建设这座房子的人就是孙观。
第三进是住宅的主楼,为五开间两厢房的楼房,约有800平方米,上下共有20间房间。楼上10间是四代主人的卧室。楼下中间一间是有60平方米的大客堂,名曰“恭寿堂”。客堂南北两侧称“头次间”,“头次间”一侧的房屋又称“二次间”,作为接待贵、用膳和家人孩子读书写字的地方。第三进房屋前面有一个大天井。
第四进为一排共七间的平房,约有270平方米。中间是小客堂,两旁为厨房、储藏室和用膳室。南北两侧各有后门通向南面的菜园,有水桥和河浜,小河之水有瓦筒通连黄潼江。河内养鱼,园地种菜,竹园有笋,还种有一些果树。
在第三进主楼的南北各设有楼梯,屋内还有2口水井,不受雨水污染。三、四进房屋之间还有小天井,种有花草。
该宅是典型的清代民居,在建筑结构上还具有以下特色。
一、楼层高大。第二、第三进楼房层高均有9米,第四进平房层高也超过4米,楼房和平房多间内还有阁楼,整个民宅显得宏伟高大。
二、用料讲究,建造精良。整宅虽是砖木结构,但房屋大梁都是长4米、直径40厘米的圆木。房屋椽子直径有7厘米。每进房屋的阶沿用50厘米宽、4米长、10—20厘米厚天然花岗石板铺成。房屋所有的立柱均用石墩垫高,起到防水防腐的作用。
三、有高桥第一的大天井。在第三进楼房内建有11×13.5米,共有150平方米的天井。地面又用人字形的青砖竖起铺成,其造型也具传统特色。每逢正月十五,主人一放鞭炮,乡里的舞龙队就会鱼贯进入天井,在天井中起舞,周围观众人山人海,主客在天井内共赏元宵佳节。
四、第五进楼房之下,配有精美的木雕花边和21只木雕花篮,再有木架的铁皮雨蓬,雨蓬下面尚有24个铁钩。每逢喜庆,挂上有红木边框的玻璃灯,点上红烛,灯下还有红色的丝带,随风飘逸,美丽壮观。
五、住宅周边筑有三堵高约9米、宽13米、厚约20厘米马头式的风火墙。在前楼两墙正中的下方都建有砖雕的门楼,充分显示该宅徽州民居的风格。
六、客堂两侧的“头次间”和厢房间都装有沙格(或称沙隔),这是一种轻巧的木门,上半部是镂空的木雕格子,下半部才是木质的门。木雕格子背部托着一块可以脱卸的薄板,镶上各种字画。按时令,据主人的需要可以更换。客人透过木格欣赏这类字画,表现了书香门第的书卷气息。
七、大天井上有大木棚。这是该宅重要的附属设施,即用很长的洋松制成木质棚架,再用预制的石墩和铁架,将木棚架于这150平方米的大天井上。每逢婚丧喜事,大天井又成了另一间大客堂,不受风雨影响,供主人使用,事毕又可以拆下,恢复天井通风见光的原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木棚早已被拆卖了,现在看到的孙氏民居是剩下的第三和第四进的房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