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对联的平仄韵律

(2011-12-23 19:33:41)
标签:

转载

分类: 得意之作
价值宝贵

 对联的平仄韵律 

【高山仰止疑无路 === 雪后壕平见远川

【清似钓船闻夜雨 === 静如垂柳沐春风】

【清似钓船闻夜雨 === 静如学子待佳期】

【上联 :冬又至 春不远 === 下联:夏来时忘冰寒】

【自古人生最忌满;而今在世难见圆。】

【晨雾茫茫古村落;露滴恋恋新居楼。】

 红妆探春玉雪重;墨发白润甜美神。 

 【上联:金光耀眼拨云雾 === 下联:褪去芳华现玉洁。】

 【出句:不是梅花偏爱雪 === 对句:原来恋女喜新人。】

【出句:问天借剑 斩除歪风邪气 === 对句:寻地投石 折断败鸟坏羽。】

【出句:飘摇柳钓池中月 === 对句:浣雾沙摘树下阳。】

【出句:悟道寻世道 === 对句:心空梦也空】

【龙腾浪高推满月 === 虎啸山麓退残阳。】

【清似钓船闻夜雨 === 亮如花房避日光。】

【清似钓船闻夜雨 === 淡如行云见朝霞!】

【上联:刘老师您恐怕感冒了? === 下联:道执拗我坚持纠错语。】

【上联:清似钓船闻夜雨 === 下联:净如鱼聚躲荷涟】

【上联:清似钓船闻夜雨 === 下联:缓流江面看龙舟】

【上联:清似钓船闻夜雨 === 下联:皎如霁月在秋潭】

上联:清似钓船闻夜雨 === 下联:静空泼下待风干

【上联:国有贤臣安社稷 === 下联:帝封将士守边关】

【上联:清似钓船闻夜雨 === 下联:净如鱼聚躲荷涟】

【这样的阳光,我来了;=== 难得会享受,你去矣。】

【上联:国有贤臣安社稷 === 下联:帝封将士守边关】

【出句:彩练谁持 当空绚丽神来笔 === 对句:红云映照 降下胭脂女士喜。】上联:金光耀眼拨云雾 === 下联:月影弥蒙盖霜寒。】

【出句:复何求一张琴 无边月 === 对句:将进酒 九尾瑟有磬声。】

【蕭瑟風吹难雙對;办事尴尬不洒脱。】

【出句:莫问前生今世月 === 对句:轮回自有后来知】

【出句:舍近梅竹尘不染 === 对句:接来霜雪落冬菊。】

【出句:雪海云河光万丈 ==== 对句:蓝天透彻望千寻。】

【誓与国脚辨雌雄;雄鸡起飞说脚软。】

【落日西斜冷月挂;公主坟树落寒鸦。】

【上联:淡雅出尘 幽幽静谧 === 下联:挺拔俊秀 楚楚清新】

【出句:一派胡言非汉语 === 对句:五州语系显千国】

【出句:饮尽沧桑能见底 === 对句:拿来彩画欲补天】

【出句:江山多娇 岁月几沉浮 阅几页史书 潸然泪下 ;

 对句:历史古迹 沉积多毁坏 看搜集残片 感触良多】

【 柳塘春水漫 === 轻语伴蓬船】

【东风无力百花残;卷起彩枝望友恋。】

【静得没有声息, 天然的杰作; === 风去走失讯问,苦寂的圣洁。】

【出句:诗书味道书斋送 === 对句:印谱深知画内魂】

【出句:书落砚池留翰墨 === 对句:笔开宣纸散花魂】

【出句:何必相逢 梦里曾寻千百度 === 对句:不需占有 烟云散尽看青山出句:诗书味道书斋送 === 对句:史记忠实警后人

【回望;思想被禁锢的历史 === 感叹;今日朝鲜何其相似。】

【 出句:半世蹉跎 回首处 花非花 雾非雾 ==== 对句:一代梦醒 几十年 假作假 真作真?】

【出句:黄鹤楼中 多少丽词随梦去 === 对句:少林寺外 许给菩萨万柱香霜胜画龙缺点睛,笔新挥墨补飞羽】

【上联: 一花一石如有意 === 下联:泗水泗泪怨悲天】

【上联:花世界 花花世界 === 下联:颂声郎 朗朗乾坤】

【出句:雾掩楼台难望远 ==== 对句:霜飞水面不见鱼】

【出句:画饼充饥解馋 === 对句:空中美色娇艳】

【庭前沽酒邀明月;院外水渠载富来】

【上联:兴礼兴仁慈悲在 === 下联:旺家旺业顺意来】

【农家子弟 花鸟草虫;饲养肥硕 卖给富户。】

【上联:花世界 花花世界 === 下联:鼎福轩 鼎鼎大名】

【出句:稻谷花生米====对句:核桃树下聚】

【船家凝神细盼顾,月下深湖粗锚护。】

【红花蓝底出美图,紫玉赤金进身路。】

【上联:秉笔飞毫 楷行天下===下联:纸白墨语 隶篆在心】

【上联:春梦了无痕 追思去远 === 下联:夏思飘世外 渺渺无声】

【出句:计设空城 空摇羽扇欺司马 ==== 对句:瑶琴九里 内聚神兵挡万军】

【出句:云影尽头 风生水起===对句:雾出山谷 雨过天晴】

【出句:鸡轻轻写竹 狗慢慢描梅 一幅水墨丹青画 ;

对句:鹿缓缓吃草 牛匆匆赶路 九里世外桃源家。】

【出句:日出雾散新鲜事 ==== 对句:月影常来梦里藏】

【出句:面似桃花春莫妒====对句:身如铁树夏也奇。】

【出句:楚河汉界 方寸之间天地阔 ==== 对句:围空棋盘 黑白帷幄战太平。】

【上联:淡如秋菊何妨瘦,清到梅花不畏寒; === 下联:正气凛然无所惧,奈何霜雪压山间。】

【上联:鸟锁笼中 几人知其翱翔意 === 下联:人在囧路 世界太小创业难。】

【出句:作联思意境 === 对句:对语念慈悲。】

【出句:推窗邀月进===对句:闭户等日升。】

【上联:大自然无奇不有 === 下联:小世界百魅频仍。】

【旭日东升 云云蹈; === 夕阳似血 楚楚红。】

【上联:天融水 水天一色 == 下联:地纳石 石地九重。】

【上联:斗转星移 不尽思潮如野马 === 下联:朝曦转换 似有睿智驾乾坤。】龙行天下始有悔; == 人在高处不胜寒。】

【天地之间有个我;悬桥之畔飘天河。】

【吴门避暑不愁难;伯虎入赘踩香艳。】

【芦花荻雪霜飞满;莲叶秋色胜藕鲜。】

【上联:桃李春风一杯酒 === 下联:湘菜飘香九头鹰。】

【貔貅天禄龙头马身;招财进宝有进无出。】

上联:华严古寺曲江会饮雁塔晨钟交相辉映 == 下联:岳麓诗书学礼府读经楼古卷以孝敬廉】 【上联:冬夜须养浩然气 === 下联:日出情暖温柔雨】

【上联:桃李春风一杯酒 === 下联:师道尊严九重天】

【桃李春风一杯酒,腊梅喜雪九枝红。】

【上联:飞龙在天移山倒海 ===下联:新辰吐蕊地裂山崩】

【上联:潜龟卧底修生养性 === 下联:躲过寒冬福运双全】

【上联:吞云吐雾呼风唤雨 === 下联:祥瑞腾空再降吉祥。】

【 印在相机里面 的田园风光,展示嫩草上面 的骏马阳刚。】

【上联:薄富贵而厚于书,轻功名而重于道; === 下联:学识广而目如炬,德在心而敬如君。】【龙凤呈祥乾坤对,有煌来易图腾飞。】

【猫也轮回 霹雳舞;狗也再世 朝天吠。】

【鼓乐齐鸣 太阳舞;晨钟暮鼓 寺庙听。】

【滥竽充数 企鹅鸟;进化成功 不需飞。】

【出句:落日烧云 长天煮海红霞沸 === 对句:新月破雾,短地堆石绿草凉。】

  从先秦的对偶句发展到汉、南北朝时期的赋、骈俪,文人们逐渐感觉到音律在赋、骈文中的神奇作用,人们开始对对偶声律注重考究。后来,沈约、刘勰声律说的出现和传播则是对联日益走向成熟的催化刑。
  沈德潜认为:“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说:“凡声有飞沈,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迂其际会,则往蹇来连。”刘勰对音律说得比较清楚生动,他主张飞沉交错运用,即把平仄调配得像井上的辘轳的绳子一下一下,回环往复,像龙鳞有逆有顺,紧密排比,相反相成。清代钱大昕在其《潜研堂文集》中说沈约等人是“欲令一句之中平侧(仄)相间耳”。沈约说: “十字之内,颠倒相配”。这些论述.为后来的对联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对联中,平仄律犹如它的双腿,一平一仄,就像人左右脚走路一样,要保持平衡才好,平仄律是从文学音律的角度对汉字声调的分类。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因为按照四声原理,入声字与平声字的音频相差甚微,而平声的谐乐范围都在入声的谐乐范围之内,所以,到了元代以后,在北方入声逐渐消失,化入现在的二声和四声之中,平声又分出阴平和阳平两大类,后逐渐衍化成近代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人们将它称为新四声,凡声调为阴平、阳平(指标准拼音一、二声)的称为平声,凡声调为上、去声(即标准拼音三、四声)的称为仄声。 “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仍应属仄声。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收藏,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这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阳的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韵步起,由此形成了汉语的音韵美。联句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样要交替,就是说上句用了平声字。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必须用仄声字与之相对,反之上联用仄声,下句则必须用平声。这样,就形成了字音的对立统一,有了字义的对仗,又有了字音的对仗,就形成了联句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有度,韵味和谐。

  现代诗歌理论家李汝伦说:“宇声的平仄合乎音乐的配置,使诗词具有了独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乐美,即使动眼不动口,在眼中出现文字,也能显示它的铿锵扬抑,因为有通感在起作用。”

  联诗同源,它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副对仗工整的联句,酷似律诗中的颈联和颔联,律诗在平仄对仗中讲“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一规则对于对联依然适用。就是说,第一字、三字、五字可平可仄(按规矩对当然更好),第二字、四字、六字必须按平仄格式对出,否则,便犯了孤平的错误。

  现将五言、七言对联(同样是律诗的)平仄格式列举说明如下.先看长沙爱晚亭联:

  西南云气来衡岳  日夜江声下洞庭

  这是一副平起仄收式联,如将此联按平仄写出,即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以上加框的平仄,表示可平可仄,以下同)

  再看峨眉山万年寺联:

  海到天边云是岸  山登绝顶雪为峰

  这是—副仄声起头式联,如用平仄调写出,即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上是七言字联格式。下面谈谈五言联的两种起头式:

  看一书斋联:

  开窗林月白  洗砚石泉香

  这是一平起仄收式联,如将此联按平仄写出,即是: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下联是一副峨眉山雷洞坪联:

  老雪凝千古  殷雷迟半空

  此为仄起仄收式联,如将此联用平仄调写出,则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面再谈一谈四字联。四字联没有固定格式,它要求上下联平仄相对,平仄交错,一般上联末字为“仄”,下联末字为“平”。如奉节县白帝城联:

  节以明理  德能立名

  平仄调为:

  平仄平仄  平平仄平

  再如黄州赤壁联:

  月色如故  江水有声

  其平仄调为:

  仄仄平仄  平仄仄平

  最后再说六字联的格式。六字联的格式比较松散,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格式为:

  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

  如章均所撰联:

  慎言语节饮食  蓄道德能文章

  第二种格式为:

  仄仄平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

  如某一园亭联:

  竹雨松风梧月  茶烟琴韵书声

  以上格式,为一般式。但什么事物也不是绝对的,如一些趣联巧对,则可打破原有格式。这里不一一赘述。

  我们说一副联是平声起头还是仄声起头,并不是去看第一字,而是要看第二个字,因为汉字多以两字为一个音节,而且音节的重点一般落在第二字的上面。两字一停顿,一字一煞尾(有的也以两个字煞尾的)。两字为一顿叫双音步,一字为一顿叫单音步。顿是音节单位。

  我们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有时也要灵活一些,律诗在这方面有很多说法,这里不再论及,只就一般现象加以说明。

  1.一、三、五不能不论

  例如在上面所举的峨眉山万年寺联中,下联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必须是仄,如果改成平声字,那么就变成“平平仄仄平平平”,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叫“三平调”,是对联中的大忌,是绝对不允许的。还例如在长沙爱晚亭联中,下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就必须用平,而不能不论,如用了仄声,句子就变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除了韵脚以外只有—个平声字,导致字的平仄、阴阳不平衡,这又犯了孤平的毛病。在诗歌中,孤平是可以救的,救的办法是将出句中的第五字由仄变平,这样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

  2.二、四、六有时可以不分明

  例如,在蛾眉山万年寺联中的上联,第五字原为平,如果用了仄,那么第六字就要由仄改为平(为救)。即全句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注意在这种拗的情况下,本句七言的第三字或五言的第一字必须是平声)。再例如在长沙爱晚亭联的上联中,第六字也可不用平而用仄(拗),其条件是对句的第五字不用仄而用平(救)。这样.全联即成为:

  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以上这些律诗平仄的一般规则,在写对联时,值得借鉴。

  平仄对仗,是指对联的上联与下联的平仄音律相对而言。具体到对联的上下联本身,也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平声和仄声必须交替使用,既不能只用平声,也不能只用仄声。因为平仄的作用是掌握声调平衡的关键。如平仄单调,就会造成声调的枯竭、失调,读之也觉得吃力、不舒服。还有,如果上联和下联是几个短句组成,则必须在每个短句之间,形成平仄交替的效果。即上一个短句的末一个音步与下一个短句的头一音步,要平仄交替。

  例九江烟水亭联:

  烟柳有情,骀荡春光,风籁更吹晨笛起  水天无际,澄鲜秋色,月明远共夜珠来

  上联的第一个短句中的“有情”音步为平平,那么接下来的二个短句中的第一个音步的“骀荡”必须是仄仄,其它处都必须是如此处理,我们通常把上下联的平仄相对称为相拗,以上这种平仄交换称为交替。一副好联,必须做到上下相拗,句中交替,才能产生轻重、缓急、回旋的音乐感,吟诵时会给人以美的享受。

  我们说上下联平仄反要相拗,这是以上联交替为前提的,上联是依据,下联是协从,但有时在征联活动中出句是下联,这样对句就是上联了。

  对联出、对句各分句的最后一字称“句脚”,也称“腰眼”,是平仄运用的关键所在,一般必须平仄相拗。请看成都武侯祠联: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上下联尾字,多为上仄、下平,视为正格。因仄声字短促有力,平声字舒缓悠扬,仄声收上联,声调抑而顿,给人以言犹未尽之思;平声收下联,声调扬而舒,令人发余味无穷之感。但有个别的联不是上仄下平,而是上平下平,或上平下仄或上仄下仄,视为变格。这往往是由于内容所限或是某种需要,多不采用。如成都杜甫草堂联即上平下平式:

  柯如青铜根如石  花为四壁船为家

  奉节白帝城武侯祠联,即上仄下仄式:

  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与

  泰山壶天阁联为上平下仄:

  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  造绝顶千重尚多福地

  另外,对联要避免“三同调落脚”,即上联用三仄声收尾,下联三平声收尾。总之,“失替”、“失对”、“同声收尾”、“上平下仄收尾”、“三同调落脚”都属于影响对联节奏美的失调现象,初学者应该尽量避之。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