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老巴SMS
老巴SMS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9,537
  • 关注人气:15,89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姜子牙钓鱼的智慧

(2010-11-16 09:02:02)
标签:

转载

真钓鱼乎,非也!传闻乎!否也!真的吗!非也!编造的!不见得也!一个老者与年轻人合作,媒介是鱼竿,三顾茅庐而得诸葛孔明,渭河之滨巧遇周文王,是巧遇吗!不是也,是姜子牙故意在此等待,等待文王路过,姜子牙本身已经修炼成功,具备治理天下的才能,这是即使文王不用,姜子牙也可以逍遥自在,有一身的功夫,他算好文王会去哪里,并且为了见面安排了一个场面,就避免了毛遂自荐的尴尬,同时把自己介绍给了文王,所以姜子牙钓鱼是一种自我推荐的办法,一个人要想谋职可以把简历投寄给公司,也可以等待公司来电话自己,后者的成功概率高一点,因为等待有等待的好处,但是需要准备好自己的才能...
原文地址:姜子牙钓鱼的智慧作者:袁天沛

姜子牙钓鱼的智慧

 

千百年来,姜子牙的名字一直是家喻户晓,历代传诵。《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行年70而帮助周文王平定天下的故事也一直脍炙人口。当然,人们津津乐道的姜子牙的故事已经被神化了,历代艺人说唱的姜子牙俨然是个能呼风唤雨、法力无边的神仙,这当然不符合历史事实。但是,历史上确有姜太公其人。

姜子牙姓姜,名尚,字牙,因为他后来被周文王号为太公望,又叫姜太公,姜望。姜太公的祖先伯夷曾经辅佐大禹治水,因有功封于吕这个地方,故又名吕尚、吕望。“子”是古代男子的尊称、美称,民间俗称姜子牙,而史书文献多称姜太公。他生活在距今三千多年的商周之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然而在发迹之前,姜太公仅仅是个靠在商朝国都朝歌以宰牛为生的人,过着穷困潦倒、颠沛流离的生活,怀才不遇,默默无闻。真正提供条件使他得以一展身手的,就是那位求贤若渴、欲揽天下英才为己所用的一代明主周文王

姜子牙年逾古稀仍然未遇明主,后来听说周文王很重视人才,便拿上钓鱼竿到渭水之滨,终日借垂钓来修养心志,磨炼毅力。他钓鱼人来不用鱼饵,正所谓“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其实他是想看周文王是否识才,能否放下架子求才,进而决定是否为他效力。

古人迷信,凡事总要先占卜吉凶。周文王要打猎,占卜的结果是:所获猎物不是虎豹豺狼,而是可以成就霸业的王佐之才。周文王十分惊奇,自然格外留意。

 

有一天,他独自迎着寒冽的西风,沿着渭河岸边信步走去,望着流水不断地发出叹息之声。走着走着,他的眼睛被远处的一桩奇事吸引住了:在空旷清冷的河边,竟蹲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只见他手持钓竿,动也不动地僵持在那里。老半天过去了,连一只小鱼也没曾上钩,可老人仍然纹丝不动地蹲在寒风之中。

 

周文王想:天下竟然还有一个和自己一样如痴如醉之人呢。便悄悄走到老人身后。这才发现老人的鱼钩垂在水面之上老高,而且钩上根本没有鱼饵。他如此钓鱼,鱼儿怎能上钩呢?文王到底沉不住气了,便大声地问道:“老人家,鱼儿既不上钩,您又为何还要甘受如此风寒之苦呢?”老人并不理会他,只自顾自钓,口中还念念有词:“太公钓鱼了,鱼儿快快上钩吧……”文王自讨没趣,便离开了河边。回去之后,文王还为这个奇怪的老人纳闷呢。

第二天,周文王放心不下钓鱼老人,又派了一个士兵去河边看他。士兵回来禀报,说老头儿不理人。只听他自言自语说:“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别来闹。”周文王到底是有心之人。他对垂钓老人的言行举止苦思冥想许久,终于恍然大悟了:也许这个不同凡俗的老人正是自己苦苦寻求的天下奇士,智谋非凡的大贤人呢。他暗中责怪自己不能礼贤下士,没有恭敬谦虚地向人家求教,所以才如此清高自许的……

其实,周文王的想法一点也不错,垂钓渭水之滨的正是大贤大德之人姜子牙。他早知道周文王姬昌有心兴师伐纣,解除天下黎民疾苦,自己也想助他一臂之力。

只是太公垂钓,愿者总得自个儿上钩才是呀!

周文王一改往日的矜持,毕恭毕敬地来到渭河边向老人家施礼,请教兴国大计。姜子牙说::“凡是河流源头渊远者,河水必然奔流不息,于是才有鱼群栖息;树大根深者必定枝繁叶茂,于是才能果实丰硕。”

 

其基本意义是:人与人之间唯有相互理解,心灵相通,才有发展伟大事业的前提。比如在溪边垂钓,小鱼总是盯着小饵,若有若无的钓线使它放松了警惕;稍大些的鱼儿总是看好块大味香的饵料,即使是钓就在身边,为求得香甜的美食,它也会忘掉危险而冒险一搏。而要想钓到大鱼,就要安上大块饵料,钓线也要粗壮结实,否则就会失之交臂,鱼饵两空。鱼一旦吞下钓钩,钓线就牢牢地牵住它;用人也是如此,人才一旦接受了相应的待遇,便会为施恩者尽心竭力地服务。用网捕鱼,还会有漏网的;可用饵钓鱼,却可以把水中之鱼陆续钓尽。同样的道理,提供相应的待遇,就可以把天下的人才都招揽而来。悬纶垂钓与治国平天下,虽事有大小之别,目标也有高下之分,然而其中的道理却是相通的。钓鱼的三大要领无非是钓点判断、饵料设计和提竿溜鱼,而治国平天下也有三大法宝:一是提供优厚的待遇是为了让所用之人贡献聪明才智,二是提倡视死如归的精神是为了让士兵英勇善战,三是设立高官厚禄是为了让贤臣良将帮助君王成就大业。”

接着姜子牙又说:“我久闻大王贤良,也愿出山相助。只是不知大王是否能信得过我?如若大王真情相邀,可否立时伏地充作黄牛,让我鞭打。我打一鞭,愿为大王效命一年,打两鞭愿为大王效命两年……”子牙这一番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的分析使周文王怦然心动,他从这位头顶斗笠、身披蓑衣的老者身上看出了智慧的灵光,意识到这是一位满腹韬略、高瞻远瞩的栋梁之才。于是躬身而请,竭诚相邀,与之同车回京,委以社稷重任。结果,周文王得以宏图大展,开创了西周王朝300年的基业。

日月如梭,往事悠悠,三千多年的光阴已经逝去。在当今我们在搞管理时,最大的疑惑就是备感人才奇缺,而历史的经验却是可以引以为鉴的。姜子牙的 “取鱼三诀”以及他的精妙比喻,仍然为人们推崇有加,然而慧眼识人的周文王却往往不为人所重。常言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也就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文王的留心求才,慧眼辨才,不是更值得我们称道吗?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