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之举
(2010-07-01 22:53:40)
标签:
状元虚名自学能力美国文化高考港大李泰伯sat北大清华留学 |
欧美国家的教育,教学生会提出问题,特别是稀奇古怪的问题,学会质疑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并不要求学生考高分,注重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与我国传统教育根本不同的,我们应当深刻的反思,尽快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
教育方法要使人生活在一个充满生气的环境中。美国反对填鸭式的死板生硬的教育,教育的任务不只是培养记忆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考能力。让孩子们死背书本,考试时再一口一口吐出来,这和机器人没有什么区别。人不只有脑,还有两只手,要让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懂得同时用脑和手去改造世界,美国人认为要真正学得快,记得牢,就要自己干,强调在干的过程中学习。
再谈谈状元文化,为什么美国没有这样的状元文化氛围,因为美国推行的是“八仙过海”的培养策略,不是拔高一人,贬低其余。另外这种不赢钱,不赢地的“状元”虚名,美国人并不看重,比尔盖茨不是状元,也没有文凭。高考张榜几个小时后,合肥几个重点中学,都在第一时间把状元的消息发送出来,张榜比的就是状元,虚名比什么都重要,学校需要把消息传出去,第2、第3就无人问津了,记忆的内存空间小,似乎只有头条是可以记住的,其他消息的比重只能占20%以下的空间,人们都在打听状元的消息,了解状元的信息,这个状元起到的作用何其大哉!“曲水抱山山抱水,闲人观伶伶观人”。林语堂的话是不是也适用于状元的心态,看热闹,现在的焦点是状元,不过大家在网上看。
《南方周末》调查发现很多状元后来发展平平,往往发展较好的是10-20名这样的学生,而不是1-10名的学生,在中学时代,学习成绩的取得与大学不同,大学更多地重视自学能力,在工作之后,其实你会发现没有状元,因为人的能力是多样的,评价一个人的水平,不可以用一分2分来区分。
工作之后,成绩能否取得,主要是看看这个人有没有想法,是不是有创造能力。美国11所大学没有看上北京的状元,我想不会搞错,肯定是这个状元并不符合美国大学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