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状元之举

(2010-07-01 22:53:40)
标签:

状元

虚名

自学能力

美国

文化

高考

港大

李泰伯

sat

北大

清华

留学

欧美国家的教育,教学生会提出问题,特别是稀奇古怪的问题,学会质疑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并不要求学生考高分,注重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与我国传统教育根本不同的,我们应当深刻的反思,尽快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

教育方法要使人生活在一个充满生气的环境中。美国反对填鸭式的死板生硬的教育,教育的任务不只是培养记忆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考能力。让孩子们死背书本,考试时再一口一口吐出来,这和机器人没有什么区别。人不只有脑,还有两只手,要让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懂得同时用脑和手去改造世界,美国人认为要真正学得快,记得牢,就要自己干,强调在干的过程中学习。

再谈谈状元文化,为什么美国没有这样的状元文化氛围,因为美国推行的是“八仙过海”的培养策略,不是拔高一人,贬低其余。另外这种不赢钱,不赢地的“状元”虚名,美国人并不看重,比尔盖茨不是状元,也没有文凭。高考张榜几个小时后,合肥几个重点中学,都在第一时间把状元的消息发送出来,张榜比的就是状元,虚名比什么都重要,学校需要把消息传出去,第2、第3就无人问津了,记忆的内存空间小,似乎只有头条是可以记住的,其他消息的比重只能占20%以下的空间,人们都在打听状元的消息,了解状元的信息,这个状元起到的作用何其大哉!“曲水抱山山抱水,闲人观伶伶观人”。林语堂的话是不是也适用于状元的心态,看热闹,现在的焦点是状元,不过大家在网上看。

《南方周末》调查发现很多状元后来发展平平,往往发展较好的是10-20名这样的学生,而不是1-10名的学生,在中学时代,学习成绩的取得与大学不同,大学更多地重视自学能力,在工作之后,其实你会发现没有状元,因为人的能力是多样的,评价一个人的水平,不可以用一分2分来区分。

工作之后,成绩能否取得,主要是看看这个人有没有想法,是不是有创造能力。美国11所大学没有看上北京的状元,我想不会搞错,肯定是这个状元并不符合美国大学的标准。

  中国对美国犯了致命的认知偏差,我们很多大学选人标准与美国大相径庭,我们是要有文凭要分数,但不要真有知识,真有知识会妨碍你死记硬背。有了知识你就会独立思考,而独立思考是参加考试的大忌美国大学除了考察学生的学术表现外,还看重很多方面,比如申请者的社会责任感、潜力、领导能力、创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等。西方强调创造性,中国重点培养模仿性,奥数教育就是题海模仿训练,人们被训练成有固定解题技巧的考试机器,一个孩子是考试状元,从本质上讲,这个孩子的模仿解题能力高超,中国的教育体系,所培养的是解题高手,它不是培养创造力。所有的题目都是预先设计好的,包括对于哥伦布这个人物好坏的评判,都是有定论的。一双鞋子在美国设计,在中国生产,他价值100,可是中国只能拿到20元的加工费。

  过去,是从土地里找财富的时代。现在,是从人的大脑里找财富的时代。最后一个状元是满清洪军状元,新的状元不能不令时人和今人吁唏感叹的,须当代吾國吾民自省、并勇敢地迈出无科举制度之状元这一步。世界各国的教育正在国际化,北大清华类似过去的上海产品、凤凰车与大白兔奶糖,面对教育国际化的浪潮,国际化会自动扫除一切障碍,北大、清华面对哈佛的挑战,北京很多小孩今年上美国读书了,这是好事情,淡化高考,前面最优秀的1000个孩子,扩大成了2000个,现在有1000个上北大清华,还有1000个上美国、香港读书,扩大到了2000个集团,途径是多了,最后证明要等待10年,10年之后,看出来谁厉害,育人是要时间的,不过答案是肯定的,眼界开拓肯定是美国的留学生厉害,中国孩子太需要锻炼了,还有独立的人格的培养,来源于他们父母的影响,几乎90%都是负面的,学校的影响,消极面的很多,文化有差异,他们很少能够感受到老师对于专业的激情澎湃,感受到对于一种事情的喜爱,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老师的热情是追求事业的领航员,这是追求专业理想的最要紧的因素。我们的教育往往把专业热情抹杀了,首席考虑的是钱,这个专业是不是效益好,是不是铁饭碗?很多人选择清华、北大根本不考虑专业,以为只要是清华、北大就好,就有虚名,完全类似于状元的虚名,这要命的家长短视,传递给孩子,孩子没有自己的理想,也没有自己的爱好,只是喜欢北大、清华的虚荣,这或许是高分不能带来诺贝尔奖金的原因。

   相比于过去,我为现在的考生感到庆幸,因为北大、清华已经不是考生唯一的选择,高考也不是唯一的考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