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节,我收到了很多短信,黄色或者和黄色沾边的居多半,平平的幽默语言拜年的占少半,还有一些是广告。
每到过年,手机就会莫名其妙的滴答滴答地响。原来是很多朋友在给我发短信,拜年的。自己马上用手机开始回。这年头,干什么都难,要干事还都是靠朋友,所以朋友是不可以怠慢的。回电话不光表现自己不如流,也可能让接电话的朋友不高兴,也许人家正在打牌,或者干着比较重要的事情,所以一般都回短信。这样比打电话要节省的多,而且可以发挥自己的文学才华,给朋友慷慨赠语,恭喜他们发大财,成为亿万富翁。
我慢慢理解了为什么电视上总勾引着观众发送短信。原来发送短信不光是一种交流方法,也是一个赚钱的手段。据说,这个手段拯救了不少网络。成为他们重要的赢利模式。
长着一对小虎牙的聪慧电影工作者冯先生以一部《手机》电影将这个功能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用一种非常幽默方法展示在我们的眼前,令我们不禁打了个冷战。
2007年的春节就要到了,我可以肯定今年的短信量肯定比去年大,难的是中央电视台的导演,随着叮当的短信声,大家的注意力肯定从电视屏幕走开,我们在电视台也不可以要求全国人民把手机关上。所以节目肯定被短信替代。
也许,短信就是春晚的替身,以前我还担心过中国人的语言和诗歌能力会退化,小孩子张嘴就F4或者SHE之类的昏话,但现在就不这样想了。短信会让我们重新开启汉字的短小创作能力。
一条好的短信不光可以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还可以进行诗歌创作,进行春联创作,以及类似的短小汉语形式的创作。
有点遗憾的是就没有笔墨的儒雅了,还有点顾虑就是如今的人能不能有这份心境把短信写的更雅致,而远离粗俗的情色调笑。
一条好的短信不光可以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还可以进行诗歌创作,进行春联创作,以及类似的短小汉语形式的创作。
有点遗憾的是就没有笔墨的儒雅了,还有点顾虑就是如今的人能不能有这份心境把短信写的更雅致,而远离粗俗的情色调笑。
前一篇:咸鱼翻身-信产部为SP打抱不平
后一篇:短信的名字是谁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