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报》登载的《父与子》讲了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八十岁的老人,跟他受过高等教育45岁的儿子一块坐在沙发上,突然一只乌鸦落在他们的窗户上。爸爸问儿子:“那是什么?”儿子回答说:“那是一只乌鸦。”过了一会儿,爸爸又第二次问儿子:“那是什么?”儿子据实回答。
又过了一会儿,老爸爸第三次问儿子:“那是什么?”这时,儿子提高嗓门显得很不耐烦地说:“那是一只乌鸦!”
又过了一会儿,爸爸第四次问儿子:“那是什么?”
这一次,儿子喊着对爸爸说:“您为什么没完没了地问同一个问题,我不是已经告诉你很多次了,那是一只乌鸦!这句话你听不明白吗?“
又过了一会儿,老人去了自己的卧室,回来时手里拿着一本破旧的日记。那日记记录了他的孩子自出生到上学的所有趣事,老人一直保留着。
老人打开了日记当中的一页,叫儿子把那篇日记读一遍。
儿子读到了如下内容:“今天,我三岁的儿子跟我一起坐在沙发上,突然飞来一只乌鸦,落在了窗户上。我儿子问我那是什么?连续问了23遍,我回答了23次,说那是一只乌鸦。儿子一遍遍问,我就一遍遍回答。每回答一次,我都亲切地抱抱他,我一点也不生气,反而觉得天真的小孩子挺可爱的。”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和领悟了人们常说的“小小孩、老小孩”的道理。
同一地点,同一问题,多年后的不同情形。
父对子---23次的问不厌其烦的答---如此耐心,充满爱心。
子对父---4问过后气急败坏---如此烦躁,为大不敬。
《论语》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又曰:其为人也孝弟(音ti),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显然,儿子的做法伤了老人的心。
我觉得子女对老人尽孝没有什么具体标准而言。只要你在做到了“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前提下,把握好“顺”很关键。
最后,用一句时髦的话——“换位思考”来说,我们谁不是老人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他们烦过吗?答案是否定的。而我们呢,应该怎样?
说句实在话:对待老人,更何况是自己的亲人.我们不应该那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