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心始体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亦休

(2009-02-19 00:00:00)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史阅世话老子


无心始体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亦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一章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老子》第二十二章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道,只要能说出来,就不是那个永恒不变的大道,就已执著于相矣……《道德经》开篇这六个字的意蕴,如同太极拳的起势,舒缓、厚重、柔韧,内中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享受,这大概就是道家功夫的魅力所在吧。

一直不明白的是,2500年前大成至圣先师发出“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叹的时候,是在他闻道之前呢?还是闻道之后呢?可不管怎样,孔圣人把对“道”的渴求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早晨让我懂得“道”的真谛,让我晚上死去我亦无怨无悔!至少,那种渴求,比青年男女对爱情和自由的渴求要强烈多了!

为了实现理想,追寻大道,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去于鲁,斥乎齐,逐乎宋卫之国,困於陈蔡之间,几乎被饿死,又返回鲁国,却始终不改其志。可是,到底什么是大道?怎样才能悟得大道?站在高山之巅,望着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东流水,感叹着时间的如此匆匆、人生如此短暂的孔子,却一直没办法解决心中的疑惑。以圣人的天资和悟性,在他51岁的时候,却还没有悟得大道真如。终于,他决定再去拜访老子。

据考证,孔子这一生有据可查的,至少拜访老子三次。这一次应该是第三次。

孔子在年轻时候,曾经专门就“礼”的问题请教过老子,这就是我们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读到的那一段话。“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蔂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大意是说:你所研究的学问,都是已经去世很久的人所言。君子应顺时而动,如果时运未到,任你本领再大也无济于事。我听说,真正的富商大户,在表面反而绝不张扬财富;有大德之人,表面上反而大智若愚。所以,你应该少一些骄狂之气、去除渴望建功立业的多欲之心,更要少一些试图改造这个世界的幻想。所有这一切的功名利禄之念,都是于身心无益的。我所能告诉你的,就这些了。

那一年,孔子才三十四岁,老子应该比他大二十多岁吧。这一面,让孔子惊叹不已,感觉第一次遇见了高人。“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真可谓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把老子比作成见首不见尾的神龙。

可惜,崇拜归崇拜,当时正处在壮年期、且踌躇满志的孔子并未对此话在意。

这次,五十一岁的孔子决定再来拜访“神龙”。

本以为当世两大世界级的高手相遇,定会展开一番艰苦的对决,南帝北丐,各负绝学,不打个三天三夜是分不出高下的。就是最文明的“思想碰撞”方式,也得留下点儿震烁千古的精彩辩论吧,如诸葛亮入吴,又如晏平仲使楚。否则,也太让观众失望了。可见面的场景恰恰让人失望了。

简直是淡淡如水。

然而,这看似平淡的高手过招,内中却蕴含极深刻的真知和道理。仔细品味他们当年的对话,可说对今日社会、对我们的人生、求知、阅世都有非常大的启迪和帮助。

弟子不才,虽精思勤习,然空游十数载,未入大道之门。我从制度名数中求道,整整花了五年时间,却没有什么收获。我从阴阳变化中求道,用了十二年时间,却还没有悟道。我精研《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经的时间也不短了,自我感觉早已烂熟于胸了。可是我周游列国遇见几十个<?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国君,向他们陈述我的理想,却没有为一位君主所取用。不知是人难于说服呢,还是大道难于阐明?肯请先生指点迷津,使我早日得成大道。

枉汝聪明一世,汝不闻&#8213;&#8213;

欲正人,先正己,自己正,方能正人正物。内心没有与道相应之主见,道就不能使它留下来;内心之道不得外界之肯定、认同,就不能推行。由外面来的种种理论,与内心之主见不合,圣人也不能接纳;内心以为不对的,心灵就不会对它开放。六经,那是先王留下的陈迹,岂是决定治绩背后的原因啊!现在你所说的,如同是足迹。足迹,是由鞋子踩出来的,而足迹岂能当作鞋!你要灵活运用所学的东西,不拘泥于现成说法。你的心中充满了自己的成见,充满了自以为“是”的东西,而你又迷于自己的逻辑不能自拔。大道所至时,与你内心无法感应,你也无法真正感知大道了。欲知大道,须明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心物合一,物我合一,方知心即大道,大道即心。切莫以自我心企求无我法,那样会执著于具体的表象而迷惑于真正的大道。

夫子又一次三月不知肉味,上次是闻韶乐之美,这次是听大道之音。这次对话整整三个月后,孔子来见老子说&#8213;&#8213;

丘闻道了!明白了!

万物其表不同,其理同也,其性同也,同样要顺自然本性变化,顺其自然而行,即顺道而行也。立身于不同之中,游神于大同之境,则合于大道也。我孔丘不能成为应物变化之人,已经太久了!不能随事物变化而相应变化,怎么能使人与变化同一呢!

“竟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孔丘日日求道,不知道即在其身与其心。老子知孔子悟性过人,之所以没悟道的原因,是因为他心中有所求,有所执,所以当头棒喝,逼他暂时抛却所学,以最直接的态度面对自己,向前千里不如反躬半寸。等到孔子能超然物外,等心观世间,才最终证悟到真理的实相。

老子说,孔丘今日真正感知大道了。

忽然又想起据佛典《五灯会元》卷九记载的一则公案:

香严智闲禅师是唐朝的得道高僧,他最初本是百丈怀海禅师门下学生,性识聪敏,博通经典,却多年参禅不得。

百丈迁化后,他追随百丈的大弟子沩山。一天沩山问他:

“我闻汝在百丈先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此是汝聪明灵利,意解识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你能问一以知十,颜回的聪明程度也不过如此,那么父母未生我时,是什么样?你说说看。

香严智闲被这一问弄得茫然不知所措。回去后把自己所有的书拿出来,从头到尾翻看个遍,却没有一句能回答这句话。屡次乞求沩山师兄把答案告诉他,沩山说:

“我若说似汝,汝已后骂我去。我说底是我底,终不干汝事。”我要是说破了,日后你一定骂我。我说出来的毕竟是我的经验和感悟,与你毫不相干。

无奈之下,香严智闲把平时所看书籍全部烧掉,发誓“此生不学佛法也,且作个长行粥饭僧,免役心神。”含泪辞别沩山,直过南阳睹忠国师遗迹,遂憩止焉。

有一天,他在园中除草修木时,随手抛出一片瓦砾扔到了竹子上,发出“啪”地一声响。这一声仿佛天籁之音传入耳际,渗入心田,一下子触却了内心深处久久未决的疑难,内外相感相鸣,他突然明白了师兄问的问题。于是,马上抛下锄镐,跑回屋内沐浴焚香,遥礼沩山师兄。说道:“和尚大慈,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何有今日之事?”于是又作了一偈,以记其事。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沩山闻得,谓仰山曰:“此子彻也”。

这则禅宗有名的公案,以及孔子向老子问道的故事,初读时怅然若失,再读时若有所思,三读时若有所得,百读时却不忍释卷。

摘茶更莫别思量,处处分明是道场,体用共推真应物,禅流顿觉雨前香。

在香严智闲悟道的公案中,其最为核心的禅悟内涵就是“无心”,即《金刚经》中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执著六尘之心,方生清净之佛心。

香严自小博览群书,聪明灵利,问一答十,但他在击竹开悟之前,对禅学的看法,全是由文字而得,全系“有心”。以有所得心企求无所得法,是以多年不悟。一声清脆的竹响,于无心之际感受天籁之音,声缘触发,拨动了心底的那根弦,因而明心见性,禅机自显。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只要我们不以种种虚妄的观念将自己的灵性囚禁起来,妙心处处,何愁不开悟?

《易经》说的不错,生生不穷,事事可通。不管是哪家学问,在更高的层次上,它们是相通的,佛家如此,儒家如此,道家也如此。悟性高的人,哪怕是戏剧也能看出佛经的味道,振聋发聩;悟性不高的人,给他佛经他也只当是看戏一样,充耳不闻。佛家视知识为最大的敌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当然这里的意思绝不是说越文盲越白痴越好,而是说,知识教人起分别心,在知识领域里,人们会因此迷失了自我,甚至为歪理邪说所掌握,人必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拘泥于一人一物一时一事。所以,禅首先要求追寻自我,其过程和手段,往往不顺人情,不合知识,违反常理。儒家说,君子不器,是不让人轻易走向专业化的狭窄道路,那样只是一种高级的工具,未得其道,仅得其术,绝不是悟道的根本。

老子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阻碍我们认识真理的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的自以为“是”,自认为自己是对的,自认为聪明,听不进人言;二是我们现有的知识。真理是客观的,而知识和人的认识却是主观的。如同盲人摸象一样,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其实每个人都错了,每个人只是掌握了真理的一部分而我们却把它当成了全部真理。圆周三百六,各有视角不同,而我们只居其一,亦仅居其一。佛云,千江有水千江月,只有我们抛却主观成见,集众思,广忠益,容各家之所长为己所用,才有可能接近客观真理。

唐代龙牙居遁的《学道》诗说的好:

夫人学道莫贪求,万事无心道合头。无心始体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亦休。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有”中观“无”,在“无”中观“有”,这是两种截然相反却又相辅相成的观察世界的方法。无论是出世之道,还是入世之用,必须要切实明白道在有无之间的窍妙。因此老子还说:“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