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繁体字说道 刘翔/潘庆林/季羡林

(2009-03-15 11:46:43)
标签:

两会

繁体字

刘翔

潘庆林

季羡林

国学

谈龙谈虎

草根名博

文化

分类: 花边文学

由繁体字说道 刘翔/潘庆林/季羡林

 

谈龙谈虎

草根名博*草根声音  推荐阅读

由繁体字说道 <wbr>刘翔/潘庆林/季羡林

 

传闻刘翔为避免被开除只好带伤赶来参加了政协会议,但并没有带来提案.于是听到很多对刘翔的非议,认为身为政协委员而不提交议案是严重失职.我觉得这部分读者的观点过于偏激甚至有点糊涂.诚然,作为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关注国计民生为民请命,的确是他们的义务和责任.但是我们也应该了解,目前很多的委员由于自身素质的缺憾,还远远不具备参政议政的能力.与其胡乱提案,还不如刘翔这样保持沉默,至少还显示了一点谦虚的诚意.至于刘翔是否有资格担任政协委员,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自去年奥运会刘翔"退赛"之后,我这是首次提到刘翔的名字没有皱眉头,大约是对于很多不经过大脑的提案的不以为然,反而比较觉得"沉默是金".

 

比如,继去年宋祖英等人之后,今年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又老调重弹提出,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并煞有介事的列举三条理由:

 

1 上世纪50年代简化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简化后,造成“无心之爱”。

2 以前说繁体字太繁琐,难学难写,不利于传播,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是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所以这个问题已经渐渐不存在。

3 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现在台湾依然用繁体字,并称其为“正体字”,深有意味,还要为“正体字”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给祖国大陆方面造成了压力。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认为:从文字发展史来看,简体字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汉代民间应用的简体字已相当多。所以,文字的从简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不是哪一个人能够阻挡得了的。

 

再说即使有了电脑输入也没有解决繁体字难写的问题,至于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更有点拉大旗当虎皮,并不是所有的事一上升到政治高度就显神圣的.就像蔡铭超竞拍兽首而又拒绝付款,其无诚信的哄抬物价只是造成混乱但决不是爱国一样.

 

教育部对于潘庆林的提案作出了礼节性的但柔中有刚的回应:语言文字法已经明确规定,使用简化字推广普通话是一项基本国策.潜台词不言自明:这类"违法"提案纯属垃圾.不懂法律或者藐视法律的委员,其参政议政的"热情"越高,危害恐怕会越大.

 

政协委员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每年还要为他们提供若干费用,有些委员大概觉得"无功受禄"不好意思,不交个提案"心里不安"似的.于是或者"忽发奇想"或者"拾人牙慧",此种几乎无任何意义与可行性的提案,实在有把政协会议"娱乐化"的倾向.虽然给大众找了一点乐子.

 

诚然,中国算不上富裕,但养几个委员还不在话下,"不好意思"的后果可能是给社会添乱,那岂不是更对不起那份"待遇和荣誉"了吗?

 

这些歌星和商界人士对文化传承的途径,和中国文字变迁的历史趋势缺乏必要的了解,没有深入研究就必然无独到见解.倒不如立足本职谈一点熟悉的话题也许不会错的太离谱.

 

 

上月初,媒体报道季羡林先生曾发表了“四点国学谈话”:即读古文须读繁体字;汉字简化及拼音化是歧途;古文今译毁灭中华文化;振兴国学须从娃娃抓起.

对季老观点我想分别予以探讨.

 

1:"读古文须读繁体字",也就是说不读古文就不必认识繁体字.需要认识繁体字的不是小学生和普通大众而是从事古典研究的学者.

 

2:"汉字简化及拼音化是歧途".很遗憾这话从一个著名学者的嘴里说出来,文字发展的历史就是删繁就简,文字的功能是传播,难道多10亿文盲才是"正途"?

 

3:"古文今译毁灭中华文化".此言大谬!难道让中国的古典文化成为无人问津的死书是弘扬了中华文化?季老应该算得上是学贯中西,那么见解应该具有世界的发展的眼光,怎么一副遗老的口吻并且过分自恋.季老的作品除随笔之外多数著作少有知音,季老所言似乎有为自己吆喝之嫌.再说,文化的"高精尖"需要季老这样的大家,而普及也需要有人去做.总而言之,文化有层次有分工的,万不可一刀切.

 

4:"振兴国学须从娃娃抓起",这话倒是没错,想振兴什么都需要从娃娃抓起的,不独国学.而中国需要振兴的东西很多,国学,恐怕也还不是最当务之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