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之于婚姻----------鲁迅与朱安,雅各与利亚
(2010-09-15 17:54:26)
标签:
杂谈 |
我的脑袋近来常常想着一些不着边际的事儿。于是,某一天就想起了朱安。
这个女人我不熟悉,只记得少年时读到鲁迅先生的故事,才发现还有她在旁边碍着眼。年少时,我羡慕鲁迅和许广平的故事,羡慕他们在风雨中的患难与共,也羡慕他们勇于挣破世俗桎梏的轰烈爱情。
且让我略略回忆那一段陈年旧事。朱安,一个典型的旧社会小脚女人,温良勤劳,却被阴差阳错许给了新世界里的激进青年鲁迅。在日本留学的鲁迅被母亲以病危为 由骗回了家,并被迫成了亲。剪掉辫子的文艺新青年被旧社会的毒瘤推入了火坑。而朱安,这个旧社会的“三好”女人,却由此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鲁迅先生虽为孝子,并奉母成婚。然而,他终此一生未曾染指朱安。朱安于他,仅仅是一个无用的包袱。虽然无用,然而还得供养着,像供养母亲一样供养着。
无独有偶,历史上的公元前1800年前,有着一个类似的故事。一个叫雅各的男人,躲避兄长的追杀,逃到了舅舅家,并与舅舅家貌美的二女儿拉结一见钟情,爽快地许下七年为奴的承诺。“他因为深爱拉结,就看这七年如同七天。(创29:20)”。
谁知七年过后的大喜之日,岳父竟来了个调包之计,新婚之夜把大女儿利亚送进了洞房。事发之后,木已成舟。雅各虽然气急败坏,然而为娶到拉结,他只得承诺再次为奴七年。
当然,雅各没有鲁迅先生的君子风范和文人节气。虽说他是上当受骗,他还是与利亚有了夫妻之实,并且从此就真把她当作自己的妻子看待了。不但如此,作为先嫁 雅各的利亚,还稳稳地坐在了正房的位子上,并且接二连三产下儿子。而拉结,虽得万千宠爱,却一直未曾生育。两姐妹在争风吃醋的争斗中,为多得子嗣竟先后把 各自的贴身侍女塞进了雅各的怀里。
然而,雅各爱拉结。从起初的一见钟情,到二十年后回归故里,纵然拉结不生育,他的眼中依然只有拉结一人。为了防备哥哥的复仇,在归乡的路上,雅各把侍女们安排在最前面的路上,而拉结最靠后紧挨在他的前面。
你要是明白在古老的希伯来文化里,一个女人没有生育意味着什么,就当晓得不断生下儿子的利亚活得多么耀武扬威,而生不出孩子的拉结则承受着沉重的屈辱。经上说,“耶和华见利亚失宠,就使她生育,拉结却不生育。创(30:31)”。
当我细细读完雅各故事的时候,轻狂浪漫的少女时代已然过去,敏感细腻的思绪触及到生活的点滴,回头去看,才看到朱安的泪泣。
“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没用。“——朱安
我无意责问鲁迅先生。事实上,我爱极了他的铁骨峥峥,和他疾恶如仇的品格。可是,在多年以后的今天,我再也无法漠视他的原配——朱安在他身后凄苦绝望的身影。
一个旧时代的女人,无论嫁给谁,都将是一条不归路。而在这条路上,朱安不曾尝过被爱的滋味,甚至连得到子嗣的丁点机会都没有。即使已是民国时代,一个结了婚的女人若没有孩子,所承受的压力恐怕比起两千年前的拉结也小不了多少。
我常想,朱安既是一个正常的女人,那她的心一定也极渴望所爱之人的亲近,直到变得不敢渴望。她有没有很想要一个孩子?那可能是她心里最大的盼望,最深的寄托。难道这一切不正是已为人妻的她当得的吗?莫非她就没有一丁点的抱怨和恨意吗?
而她,按着社会的定规,是鲁迅的原配,正房妻子。鲁迅先生一定不愿意我这样来说,可是这亦是无法否认的事实。从婚姻的角度来说,是不是失职的一方当判于鲁迅?
事实上,我悲哀地感到,可怜的朱安,得不到丈夫的爱,甚至连得到一个孩子的机会也没有,生活于她何等残忍?在当代人的眼中,她成了鲁迅的累赘,却没有人却站在她的世界里去想想,这个女人是怎样地被一次一次地伤害。
朱安是一个温和顺良的女人,她所受的教育和文化使她学会了隐忍和宽容,却也被禁锢了灵魂,直到某一天她真的漠视了自己所有的委屈和疼痛。
我们再来说到利亚。同样身为不被所爱的妻子,同样为正室夫人,相差天壤之别。拉结纵然一生蒙爱,然而,婚约之于雅各,利亚是他名正言顺的妻。因此耶和华神 给了利亚当有的身份和地位。雅各一生的子女多在利亚名下,君王的权柄归了利亚之子犹大,甚至耶稣基督也由此脉而出。拉结后来早早香消玉殒,葬在逃难途中; 而利亚,则寿终正寝,与雅各同葬在始祖亚伯拉罕的坟洞里。
我也在想,许广平的位置在哪里?
我不能说他们不是夫妻,但我也无法去否认朱安与鲁迅也算夫妻。不然,婚姻的契约又何从谈起?纵然是乱世,社会的主流法则诸如订婚、婚礼还是呈有其有效性的。无论是自主的也好,还是被迫也好,既然身体力行地行了婚礼,我就无法漠视这婚约的有效性。
今天人们都会说,许广平是鲁迅的妻子。而朱安么,仿佛鲁迅身后的一个省略号……
雅各虽非完美,但是依然对上帝存着敬畏之心的人。固然偏爱拉结,他也晓得顺服上帝的权柄,照着上帝的心意接纳了利亚为妻,并遵着启示给予利亚的儿女们当有的祝福,由此蒙得神的悦纳。
无论以上帝的标准来看,还是以当时那个世代的标准来看,我想表达说,婚约既已被付诸实践,于个人于社会,那就是确确实实的婚姻铁证。
而我,依然笃信那古老的话语。
“婚姻,人人都当尊重……。”圣经.希伯来书13:4
这个女人我不熟悉,只记得少年时读到鲁迅先生的故事,才发现还有她在旁边碍着眼。年少时,我羡慕鲁迅和许广平的故事,羡慕他们在风雨中的患难与共,也羡慕他们勇于挣破世俗桎梏的轰烈爱情。
且让我略略回忆那一段陈年旧事。朱安,一个典型的旧社会小脚女人,温良勤劳,却被阴差阳错许给了新世界里的激进青年鲁迅。在日本留学的鲁迅被母亲以病危为 由骗回了家,并被迫成了亲。剪掉辫子的文艺新青年被旧社会的毒瘤推入了火坑。而朱安,这个旧社会的“三好”女人,却由此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鲁迅先生虽为孝子,并奉母成婚。然而,他终此一生未曾染指朱安。朱安于他,仅仅是一个无用的包袱。虽然无用,然而还得供养着,像供养母亲一样供养着。
无独有偶,历史上的公元前1800年前,有着一个类似的故事。一个叫雅各的男人,躲避兄长的追杀,逃到了舅舅家,并与舅舅家貌美的二女儿拉结一见钟情,爽快地许下七年为奴的承诺。“他因为深爱拉结,就看这七年如同七天。(创29:20)”。
谁知七年过后的大喜之日,岳父竟来了个调包之计,新婚之夜把大女儿利亚送进了洞房。事发之后,木已成舟。雅各虽然气急败坏,然而为娶到拉结,他只得承诺再次为奴七年。
当然,雅各没有鲁迅先生的君子风范和文人节气。虽说他是上当受骗,他还是与利亚有了夫妻之实,并且从此就真把她当作自己的妻子看待了。不但如此,作为先嫁 雅各的利亚,还稳稳地坐在了正房的位子上,并且接二连三产下儿子。而拉结,虽得万千宠爱,却一直未曾生育。两姐妹在争风吃醋的争斗中,为多得子嗣竟先后把 各自的贴身侍女塞进了雅各的怀里。
然而,雅各爱拉结。从起初的一见钟情,到二十年后回归故里,纵然拉结不生育,他的眼中依然只有拉结一人。为了防备哥哥的复仇,在归乡的路上,雅各把侍女们安排在最前面的路上,而拉结最靠后紧挨在他的前面。
你要是明白在古老的希伯来文化里,一个女人没有生育意味着什么,就当晓得不断生下儿子的利亚活得多么耀武扬威,而生不出孩子的拉结则承受着沉重的屈辱。经上说,“耶和华见利亚失宠,就使她生育,拉结却不生育。创(30:31)”。
当我细细读完雅各故事的时候,轻狂浪漫的少女时代已然过去,敏感细腻的思绪触及到生活的点滴,回头去看,才看到朱安的泪泣。
“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没用。“——朱安
我无意责问鲁迅先生。事实上,我爱极了他的铁骨峥峥,和他疾恶如仇的品格。可是,在多年以后的今天,我再也无法漠视他的原配——朱安在他身后凄苦绝望的身影。
一个旧时代的女人,无论嫁给谁,都将是一条不归路。而在这条路上,朱安不曾尝过被爱的滋味,甚至连得到子嗣的丁点机会都没有。即使已是民国时代,一个结了婚的女人若没有孩子,所承受的压力恐怕比起两千年前的拉结也小不了多少。
我常想,朱安既是一个正常的女人,那她的心一定也极渴望所爱之人的亲近,直到变得不敢渴望。她有没有很想要一个孩子?那可能是她心里最大的盼望,最深的寄托。难道这一切不正是已为人妻的她当得的吗?莫非她就没有一丁点的抱怨和恨意吗?
而她,按着社会的定规,是鲁迅的原配,正房妻子。鲁迅先生一定不愿意我这样来说,可是这亦是无法否认的事实。从婚姻的角度来说,是不是失职的一方当判于鲁迅?
事实上,我悲哀地感到,可怜的朱安,得不到丈夫的爱,甚至连得到一个孩子的机会也没有,生活于她何等残忍?在当代人的眼中,她成了鲁迅的累赘,却没有人却站在她的世界里去想想,这个女人是怎样地被一次一次地伤害。
朱安是一个温和顺良的女人,她所受的教育和文化使她学会了隐忍和宽容,却也被禁锢了灵魂,直到某一天她真的漠视了自己所有的委屈和疼痛。
我们再来说到利亚。同样身为不被所爱的妻子,同样为正室夫人,相差天壤之别。拉结纵然一生蒙爱,然而,婚约之于雅各,利亚是他名正言顺的妻。因此耶和华神 给了利亚当有的身份和地位。雅各一生的子女多在利亚名下,君王的权柄归了利亚之子犹大,甚至耶稣基督也由此脉而出。拉结后来早早香消玉殒,葬在逃难途中; 而利亚,则寿终正寝,与雅各同葬在始祖亚伯拉罕的坟洞里。
我也在想,许广平的位置在哪里?
我不能说他们不是夫妻,但我也无法去否认朱安与鲁迅也算夫妻。不然,婚姻的契约又何从谈起?纵然是乱世,社会的主流法则诸如订婚、婚礼还是呈有其有效性的。无论是自主的也好,还是被迫也好,既然身体力行地行了婚礼,我就无法漠视这婚约的有效性。
今天人们都会说,许广平是鲁迅的妻子。而朱安么,仿佛鲁迅身后的一个省略号……
雅各虽非完美,但是依然对上帝存着敬畏之心的人。固然偏爱拉结,他也晓得顺服上帝的权柄,照着上帝的心意接纳了利亚为妻,并遵着启示给予利亚的儿女们当有的祝福,由此蒙得神的悦纳。
无论以上帝的标准来看,还是以当时那个世代的标准来看,我想表达说,婚约既已被付诸实践,于个人于社会,那就是确确实实的婚姻铁证。
而我,依然笃信那古老的话语。
“婚姻,人人都当尊重……。”圣经.希伯来书13:4
前一篇:踌躇
后一篇:谁能了解灿烂笑容背后的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