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陀(1910年3月10日——1988年10月7日)原名王长简。1946年以前用笔名芦焚。河南祝县人。1921年高中毕业后赴北平谋生。九一八事变发生,即参加反帝大同盟,进行救亡宣传工作。最初的小说《请愿正篇》,发表于《北斗》。1932年与汪金丁等创办文学杂志《尖锐》。他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谷》,1937年因艺术风格独特而获《大公报》文艺奖金。1936年秋,从北平到上海。不久抗日战争爆发,遂长期蛰居于日军占领的上海。19http://www.ha.xinhuanet.com/gfwh/2007-05/24/xin_4005042410227181167226.gif41年至1947年,任苏联上海广播电台文学编辑。《果园城记》的大部分写于这个期间。他还写有长篇小说《结婚》等。1946年后相继任过上海戏剧学校教员、上海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辑,写过电影剧本。建国以后,他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到河南、山东、东北各地访问,写下的作品主要收人《石匠》集中。1957年至今一直是作协上海分会专业作家。60年代初期,曾专注于历史小说和历史剧的创作,发表了剧本《西门豹》、《伐竹记》和小说《西门豹的遭遇》等,颇得好评。
师陀的作品深沉淳朴,擅长描摹世态人情,刻画社会风习,有时带着诙谐与揶揄的情趣,却又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与沉郁的情调。文笔纤细,叙述简约,笔锋蘸满了感情,善于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他的作品虽然缺乏强烈的时代精神,但对于社会黑暗现象的揭露与憎恶,对卑微小人物的同情,跃然纸上。早期作品较多地取材于农村。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后逐渐转向描写城市的中层社会。在创作上对于作品艺术风格与意境的追求,怀着浓厚的兴趣。有些作品虽然对旧社会进行了揭露与控诉,但未能深入地发掘社会黑暗的根源。
著作书目:
《谷》(短篇小说集)1936,文生
《里门拾记》(短篇小说集)1937,文生
《黄花苔》(散文集)1937,良友
《落日光》(短篇小说集)1927,开明
《野鸟集》(短篇小说集)1938,文生
《江湖集》(散文集)1938,开明
《无名氏》(短篇小说集)1939,文生
《看人集》(散文集)1939,开明
《上海手杞》(散文集)1941,文生
《无望村的馆主》(中篇小说)1941,开明
《果园城记》(短篇小说集)1946,上海出版公司
《结婚》(长篇小说)1947,晨光
《马兰》(长篇小说)1948,文生
《大马戏团》(剧本)根据安特烈夫《一个挨耳光的人》改编,1948,文生
《夜店》(剧本)与柯灵合著,根据苏联高尔基《底层》改编,1948,上海出版公司
《历史无情》(长篇小说)1951,上海出版公司
《春梦》(短篇小说集)1956,香港艺美图书公司
《石匠》(短篇小说集)1959,作家出版社
《保加利亚行记》(散文)1960,上海文艺
《山川.历史.人物》(散文、小说等合集)1979,上海文艺
《恶梦集》(短篇小说集)1983,香港文学研究社
《芦焚散文选集》1981,江苏人民出版社
《芦焚短篇小说选集》1982,江西人民出版社
《上海三札》(散文集)1984,宁夏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