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作家嫉妒70后作家是必然的

标签:
文学80后作家女性写作作家70后作家杂谈文化 |
分类: ◆刀刃在手 |
假如我们梳理下70后作家的著作,首先发现的是文学史上的革命,例似于“新潮”、“新现实”、“新历史”、“新生代”等等。接着,应该是一系列作家作品。如余华的《活着》、苏童的《妻妾成群》、陈染、邱华栋、东西、刁斗等的作品都不同成度影响和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反观80后作家们,有多少作品能让我们与中国文学革命联系到一起呢。不敢说如今文学这片广阔的天地略显荒芜,是因为80后作家没有担负起承前启后的作用,但至少他们的作品除了浮躁和虚幻外,并没给人留下多大映象。在如今为数不多的纯文学杂志上,也鲜见80后作家们作品。每年新增的大量出版物中的许多是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也少见有80后作家的作品引起关注和反响。不管大家认为当今时代是散文时代还是小说时代,我们看到的是,80后作家都在其中添加了许多非散文小说的东西。这或许是他们嫉妒70后作家的主要根源之一。
1、“宝贝们”:“宝贝们”的出现是70后作家群里非常重要的文学现象,也是当代女性写作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70后女性写作的精神空间一直用在解构,解构话语,解构主义,解构性别的理解,对于70后女性写作来说,直接的表演就是从虚无的精神空间强烈反弹到身体。有个好身体的基础,是70年代女作家的经验资本,她们在精神意识上给人们带来一股强烈的人性信号,和一些80后女作家的意淫相比,她们虽然天真但不无耻,没有病态的文人气和暧昧的东西,这些还真是值得80后作家尤其是80后女作家们嫉妒的。
2、玩偶化。70后作家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产生了一个征象,一个以玩偶为命名的文学品牌,在当时的文坛大行其道。它预示了文学在90年代的命运,如果说80年代中国文学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是审美的、人生的、思想的,那么上世纪90年代很明显,文学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它已到了玩偶的时代,而当时的70后作家正是将这种文学“玩偶化”玩得出神入化。当今的80后作家们呢?他们玩什么?又玩出了什么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