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博客也有阴谋?

(2008-10-12 03:58:40)
标签:

才气

瘤毒

阴谋

学问

余秋雨

王若谷

张丽华

文化

分类: ◆刀在飞舞

  

     相信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喜欢和有才气的人做朋友,因为有才气的人总是让你觉得活着是一件有趣有意义的事。可是,看到现在一些有才气的人在自已博客上,踩着一位比自己更有才气更有名望更有声誉的人骂,就让人感觉到无耻了。

 

     余秋雨、王若谷的才气就不差,相信与他们做朋友交往比读他们的文章更为有趣得多了。有才气的人给生活带来快乐,这一点是毋须怀疑的。可是,王若谷为什么就不满足于同人交朋友取乐,而非要去写骂人的文字吓人呢?是真的感觉自己在思想上,做学问上和别人相差太远太大吗?我看未必。

    真的思想,真的学问,大体都不是用来吓唬人和骂人的。思想的价值在于它是思想者心灵的果实,学问的好处是因为它是学者的自娱之道和自乐之路,而其思想和学问客观上给世道人心带来的意义,其实倒是一种副产品了。老舍的学问做得好,他的学问用于自娱自乐的性质,比起用于吓人的性质来,要大得多了吧?

     看了王若谷博客上有关对余秋雨的批评或评价后,我至今没搞清楚王若谷到底为什么要说余秋雨“太无耻太龌龊”,翻了王若谷以前的文章也找不到答案。那么我只能这么理解,也许王若谷对余秋雨的批评只是远离学术本身,只是一种回避虚假崇高的借口罢了。(其实王老师的博客涉足面非常广,几乎包含古今中外的奇闻热点,本人在这里只想就他相关余秋雨老师言论而说说感受。特注明一下。)

 

     余秋雨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畅销作品在学生时代我就陆陆续续读过,从中受益很多。不过自央视青歌赛,看到屏幕上余老师对选手们"天下事我尽知"似的点评后,感觉比他写的书差得很远,心里也曾产生过对"偶像"的失落和迷惑,因为他点评选手的语言与他写的书相比,给人心里落差太大。

      回过头来想想,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感谢余秋雨,正是通过余秋雨的文学历程及其社会效应的浮出水面,使我们能够回过头来认识我们几十年来的文学创作的精神土壤。我们也应该感谢现在网络上以王若谷为代表的对余秋雨的批评者们,通过他们使我们学到了“学术不简单是表现才情的舞台,更是人格的曝光台”这个在书本上和老师那儿学不到的东西。

 

     遗憾的是,王若谷对余秋雨的“批评”在我看来还很不坚定,力度也不够。说他还不够坚定,是因为他近几篇在博客上提及余秋雨的文字,只是由他给张丽华写评论而引出的,貌似愤青似地骂人。说他还不够力度的原因是,王若谷还没有真正给我们摆出余秋雨“太无耻太龌龊”的历史材料,让人看不出余秋雨研究“太无耻太龌龊”在哪里。

     王若谷对余秋雨的批评,让人觉着他只是莫名其妙地掴了余老师一耳光,给人一个太无理太流氓的直观视像,让人怀疑他这样骂余秋雨的真正动机到底是什么。这就让人更加怀念鲁迅“匕首”式的批评了,鲁迅就不是犹犹豫豫毫无理由地“骂”,而是义无反顾理直气壮地“击”,决意要挖掉中国人的精神瘤毒,至死也不原谅那些“敌人。

 

     在当今开放的言论平台上,有一种现象便是:似乎连自身都没有经历过思想启蒙第一课的人,都敢于以思想者、先知的姿态来对人启蒙了,这不能不说是一道奇景!是不是真的象我的朋友金木所说的那样,现在在博客上骂名人的写手都是阴谋家,踩着一位热点名人,大胆地掴他一耳光,骂他几句就可赚得点击率,就顺便成了名人!我看金木说得入木三分很有道理。至少,这些人在某些方面的成功,与他们骂的人相比毫不逊色,也可以一举成名天下知!

 

      余秋雨一生的成就和他写的批判文章以及畅销书,不是谁在博客上写几篇文章就可否定得了的。一个人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用几篇骂人的文章,就一举达到余秋雨这样的成就,我看无疑是痴人说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二奶的情调
后一篇:300天纪念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