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通济、无闭翳

(2008-02-22 19:22:55)
标签:

行通济

元霄节

文化

 行通济、无闭翳    佛山人“行通济”的习俗已经流传很久了,但是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习俗呢?如何把这一品牌文化项目做大呢?

    不少“行通济民俗文化研究会”的专家说,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未有人从佛山的史料上找到“行通济”的相关记载。研究会顾问吴庭章就说,他在一本民国时期的武侠小说上看到过一段文字描述了当时“行通济”的场面。据史料记载,通济桥是明朝天启五年,一位叫李待问的大官修建起来的,而在这之前,李待问在北方做官时也曾经修建过一条通济桥。

    讲到“行通济”这一习俗的起源,有专家就说,这是源于中源地区的一种叫“走百病”的习俗,北方人喜欢在春天以行桥等形式进行春游活动,锻炼身体,驱走百病。佛山人行通济也是行桥春游走百病的一种形式,所以流传“行通济,无闭翳”的讲法。

    专家们认为,应该在“行通济,无闭翳”方面做文章,广泛宣传这一习俗,使更多的佛山人,甚至外来的游客平时都来行通济,形成一个真正的品牌。
 

    据记载,通济桥始建于明代,得名在明天启六年(1626年)。开始是木石参半的拱桥,建成时,取名为“通济桥”。因为桥的位置建立在佛山涌的上游,正好是河涌的出口,当朝的户部尚书李侍问回到佛山时,发起募捐修桥。在建桥时,他征求了乡中父老和河涌下游的各乡父老的意见,用木石参半的方法,这样既能使桥结构雄伟坚固,又不至于阻塞下游的流水,利及众人。 

     行通济、无闭翳“行通济,无蔽翳”这种说法在何时盛行?《行通济》一书中提出:“到了乾隆年间,行通济之风日趋旺盛,每到正月十六。从清早到午夜,各家各户,携子带女,手举纸制风车、风铃、小花灯,拥到通济桥边,再绕道回家。”“蔽翳”是指无忧愁、无衰气的意思。“蔽翳”是广州方言,亦作“屃”。其意为气闷之外,还有阴暗困压的意思。


    正月15晚,和53万人“行通济”的佛山人怀着美好的心愿一样,我带着干儿子吉利和侄子火州共同走过象征着美好未来的通济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好运。据说,今年也是佛山“行通济”历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


   在通住通济桥的各条街道上,人们手中高举金光闪闪的风车汇成一条条幸福的河流,开心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明月、通济牌坊与人们的笑脸相映成趣……伴着笑声、许着心愿、做着善事,到了夜晚12点,53万人怀着美好的心愿行通济。

 行通济、无闭翳   外国友人也加入行通济桥的行列,体验中国民俗文化。来自西班牙的游客劳尔惊叹,佛山这个奇特的民俗和西班牙布诺镇西红柿狂欢节有一比。


  据一位做媒体的朋友介绍说,为了确保行通济安全,佛山市、禅城区两级公安部门共派出1500多名警力,疏导、控制人流。同济路作为行通济的入口通道,人流从体育路、同华路、普澜一路以及汾江南路进入同济路。正月十五晚8点,已有不少年轻人来到通济桥,等待零点行通济了。

    晚上9点,行通济迎来了人潮的最高峰。我们跟着人群蜗牛般前行,金色的风车在眼前摇晃,人们摩肩接踵,还未到通济桥,队伍就停滞了好几次。虽然时值冬日,但随着庞大队伍的前行,我还是冒了汗,而每次起风,人们开心的欢呼声一浪接一浪,让人也忍不住随着一起欢呼起来。

行通济、无闭翳

干儿曹吉利第一次“行通济”,眼里竟闪出“异光”。~   

 

    通济桥上人声鼎沸,生菜池边更是被挤得水泄不通,短短的通济桥,我们竟走了30分钟左右。


   回家的路上,我有些感动。“行通济”已不仅仅是一个民俗了,更多的她是否承载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住呢?

 行通济、无闭翳

    走过通济桥,市民会去到“生菜池”扔生菜。因为生菜取其谐音“生财”之意。扔生菜的人依旧狂热,却苦了在池内做清洁工作的人。据悉,今年共清理生菜8吨。

行通济、无闭翳

行通济、无闭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