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读钟鸣的散文集《旁观者》 

(2007-10-06 00:02:30)
标签:

我记录

生活变迁

文学/原创

分类: ◆刀向柔情
 再读钟鸣的散文集《旁观者》 

     1999

 

     国庆长假第4,从书柜拿出了多年前钟鸣出版的《旁观者》,再次读后,别样感觉溢满心头。

 

     钟鸣长期蛰居于西南古都,与当下的中国文坛没有多少瓜葛。一个彻头彻尾的“旁观者”。这个谜一般的人物在上世纪90年代未年出版了一部散文巨著——《旁观者》,其神奇的想象力和天马行空般的文风,令那些为中学生的作文课炮制平庸范文的“文学大师”们黯然失色。这是一部三大卷、150余万字的大书。可以说它既是一部作者个人的“成长小说”,又是一份关于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档案,其中记录了从60年代到90年代文学和精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

 

  “旁观者”一词显然是来自18世纪英国作家艾狄生,但钟鸣的风格却更接近乔依斯。一个现代中国的“尤里西斯”的精神漫游。文学王国中的“都柏林”里,混乱、荒诞、激情、喧嚣不息的声音……“旁观”是一种理性精神,是一种批评者的姿态。钟鸣以一种旁观者的清醒的立场,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和精神生活提出了尖锐的批判。如果说这种精神是一种“英国精神”的话,那么,《旁观者》的另一面则是“俄国精神”——对内心声音的倾听。想象的“三套车”奔驰在20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大地上,正如果戈里笔下的“三套车”奔驰在19世纪俄罗斯大地上。但《旁观者》读上去更像曼德尔施塔姆的《时代的喧嚣》。

 

  不过,曼德尔施塔姆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旁观者”,他是20世纪俄国的第一位流亡者。如果我们悉心观察,也会在钟鸣身上发现有一种“流亡者”式的孤独。他在自己的国家就好像置身于异国他乡,说着陌生人的语言,没有人来成为听众或交谈者。他的写作就像是孤独者的自言自语。他只好自己成为自己的注释者和批评者。因此,注释成为《旁观者》文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为自己作注,对自己的作品暗喻、双关等修辞以及其它种种意义的玄关作出解释。

 

  《旁观者》在文体上的独特性更为突出。它是各种文体(诗、故事、历史掌故、论说、引文、注释,以及相关的图片)的混合物。语言狡黠,玄奥,飘忽不定,歧义丛生。因此,它看上去就像是一个猛恶的语言丛林,钟鸣自己则是丛林中一只神秘的美学狐狸,来来去去悄无声息。或者说他更像是自己笔下的那个虚无的、却又是无所不在的“鼠王”。这只“鼠王”通过自己的语言的号召力,将那些被囚禁在本文中的“话语之鼠”解放出来。

 

   再读钟鸣的散文集《旁观者》       

      从这个意义上看,钟鸣的写作包含着对人类现实生存状况和精神生活的深刻批判。而这种写作方式本身则打破的话语空间的密闭性,使写作向着更为广阔的意义空间敞开和向着更自由的精神境界冲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