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感悟 |
分类: ◆刀在飞舞 |
今天上午作为评委之一参加了某杂志的国庆征文颁奖,某市作协主席在大会上作了近一个小时的关于文学批评的发言,大至讲的是,当文化成为产业时,文学批评也日渐显露其贴近现实贴近大众的一面——它不断地具有消费性了。当时,我确实有一种冲动想问一下作协主席,问他所讲的大众到底是指哪一类。出于对主席义正辞严异常激动地对文学批评要大众化发言的尊敬,我忍住了。毕竟,主席的话如果真要以高低度来衡量的话,他应该是站在相当高度的。事实上,认识主席八个年头了,还真是头一回看到他是如此激动和情真语切。
是否主席所指大众是掌握着购买力的那一群人呢?他确实没讲清楚。我是不是可以借用主席的某些观点,再来这样理解主席的话呢:当一些所谓的精英都不可避免要大众化时,文学的最后一块领域——文学批评也随着文学的市场化而市场化了呢?!那么,文学批评如何市场化,或者说如何具有消费性呢?流行的做法难道就是“文学批评”?当今文化界,文学批评已成为网络、文艺报刊的一种社会时尚,它代表着性格,代表着另类精神,标新立异。其实,它撩拨的是大众那一点点尚没有被磨灭的反叛精神,又要避免专业化倾向而适应大众才有可能与大众进行对话并被接受。
我们以近些年一些文化大碗批判余秋雨为例。只要是与余秋雨叫板或者批判余秋雨的书刊或文章,其市场肯定畅销,网上点击率也很高。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些书和文章的作者是摸准了市场的胃口,准确地说,是掌握了文学批评消费性的秘笈。因为余秋雨本身是有大众化的特点,但又在扮纯洁,扮严肃,扮诗情。读者、网友也在这一层文化包装之后认同自身的文化包装:以为自己有文化了。所以一些沉静多年的文化人也就不客气了,纷纷要站出来撕破余的最后的遮羞布。这就为读者和网友制造一个假象:我读批判余秋雨的文章,我比余秋雨就高明得多;这些作者们更为读者制造一种幻觉:我是有文化的,我是有批评精神的。我批判了余秋雨,我就比余秋雨更有文化。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文学批评的出路就在于让傻冒大众读懂同时又使他们以为自己很聪明,而且话题一定要大众喜欢的。反过来讲,只要敢与名人叫板,大众就喜欢,作者名更高?
反正我不懂,但我又不想傻冒,所以我更迷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