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另类又如何?

(2007-05-27 03:45:26)
分类: ◆刀向柔情

单位搞了一个“未成年权利保护”论坛。邀请的5位上台述评嘉宾全是传说中佛山教育界、文坛的专家诗人作家,讨论的话题也是近年来媒体还有国内青少年教育专家们讲了N遍的,诸于“青少年责任、网络迷恋、早熟早恋、犯罪低龄化”等话题。同样,这样的讨论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结果。

 

有一位嘉宾的一句话还是给我留下了映象。那就是佛山大学安教授安文江说的“在未成年人培养上,我们的目的不是,而是培育一个真正的人;是培养一个正常的人,而不是‘另类的人’”。这是一个关乎我国教育体制的题,也是一个值得专家们讨论的话题。可惜主持人并没将此话题引导往深层次去其他嘉宾也懒得在这样一个“敏感”话题上惹出“仕途”麻烦。于是嘉宾们继续“大话实说”地扯淡。

 

但是,安教授的话中,有一点我不赞同,那就是关于“另类的人”这个说法。作为一个思想还算开放的步入中年的青年人,我有时也愿意认同流行的所谓另类观念。生活中确实有令人不满意的地方,青少年中有一些喜欢鼓捣出新花样的人物出现,不能算坏事。至少说明现在年轻的中国人已经开始懂得表现自我的重要性,不再像以前那样只会傻头傻脑地跟着父辈们大喊毫无意义的空洞口号了。

 

另类其实并非真的就是另类,关键在于如何看问题。有个叫韩寒80后作家一直被比他大10岁以上的前辈们视为另类,从文化效应的角度看,他是青少年文化市场的宠儿,是现今大多数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韩寒不是为摆脱孤寂、抚慰自我写作,不是为承担神圣的道义和使命写作,而是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写作。红得发紫的韩寒之所以有今天,如果仅仅用“另类”去解释他,还真属于极其的扯淡。这难道还不清楚吗?数遍作为知识精英的大家们,请问:有谁比他拥有更大读者群?

 

“另类”到底是什么?它确实是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这及像“美是什么?”或“丑是什么?”一样,哲学得令人找不着自已。

 

另类应该不属于异类的范畴吧?异端也算不上,如果一个人真的异端了,那便属于法律制裁的问题了。再想一下,另类也不应该属于先锋之类。先锋是属于文化、经济王国中的叛逆者,几乎每一个时代卓然成家的大师和开拓者都是每一个时代的先锋。一般情况下,现代青少年的另类应该不具备这方面足够的天分和素养。

 

我不知道以下这些现象算不算我们这些成年人扣在青少年们头顶上的那顶“另类”的帽子的原因:他们的所谓特立独行,孤标傲世,操着一口中国话的时候偶尔夹杂几个英语单词和时下流行的俏皮话、他们的行为总是与父母的要求保持着那么一点儿距离,(其实在内心深处,他们十分在意父母以及师长们对自己的看法)、他们在发型、眼影、唇膏和衣着上总是标新立异、他们喜欢私下谈论老师和年长者的媚俗、他们对娱乐明星与时装的精通度远甚于对莎士比亚的领悟和对米开朗基罗的欣赏......

 

如果以上例举的真算是他们另类表现的话,那么我想,这些“另类”只不过是一群荷尔蒙分泌旺盛的他们,必须为自己的激情寻找出路的方式而己。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在一个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英雄的时代,所谓“另类”是现代现青少年追求的一个属于精神范围内的短暂内容呢?

 

回想一下自已的成长,我们年轻的时候是否有过如此的“另类”呢?还是觉得别再随意就给青少年朋友扣上什么“另类的人”“新新人类”之类的“帽子”为好,本来学习压力够大的他们,再去用“另类”压抑他们本该有的个性,我们倡导的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便会大打折扣了。这样说来,个性的保护是否也属于“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的内容之一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无限想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