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刀在飞舞 |
这边厢,于教授讲《论语》一炮走红;那边厢,一位叫“塞外李悦”的网友用洋洋洒洒三万字挑错当红文化名人,一夜成名。
网友挑出于丹授课14处纰漏,主要针对其拿《论语》作调侃和注释上部分不精准两大方面。前者有点庸人自扰,他也太看低大众的辨别能力了。于教授对论语的解读是她自己的、是她对古本的读后感,“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观众读者不必为此而全盘否定于教授敏锐、生动把握古圣先贤思想与现代人困惑苦恼的融洽和谐的结合,这对于今人感悟、体验、重温、内省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确有莫大的教益。
而对后者的批判,客观上有其积极意义。即便是中国古代文学硕士也有犯错误、治学不严谨的时候,作为读者观众不要盲从专家学者,不妨把她的错误作为一个机会,试着去探寻古代语言文字无穷的魅力。
凭借文化一夜成名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余秋雨、易中天、于丹就是活生生的实例。然而学者、教授因传播文化成名,则不应一概成为批驳的靶子,这是大众精神的需要、也是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基础。
只要稍留意于丹的讲课、只要稍有一点古文常识的观众,都知道于丹被指“乱讲《论语》”并非如网友所描述的“利用自己掌握的话语权去随意曲解经典”,因为大众电子媒体需要这样一种着力于对事物焦点、亮点演绎的传播形式。于丹是影视学博士、知名影视策划人,显然她比谁都知晓这种操作模式。
在拉家常式的电视课堂上,观众的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假如字斟句酌,场面定会异常沉闷,观众还会乖乖地坐在电视机前耐心听足四十五分钟的课吗?即便主讲人的注解精确无误,但在传播稍瞬即逝间,相信大众也不会立马参悟内在高深的专业原理。大众能够通过这样一个平台界面,对二千多年前蕴含高深人生哲理的古本产生兴趣、热情,并能让古圣先贤的思想精华在你的血液中流动起来,帮助你解开心结、求得心灵上的慰藉,就达到讲授所追求的效果了。换句话说,观众并不需要完全参透整部《论语》,只要部分,甚至是片言只语,便足够了。
解读《论语》,无论是孔子思想的本真,还是一个“假想的孔子”,确实无关紧要。关键是我们能用平常心看待荣与辱、名与利、真与假、善与恶,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