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传统文化, 我们无需肃然起敬

(2006-12-17 10:47:58)
分类: ◆刀下有心

 

于丹女士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讲读《论语》心得,传统的学问,借助大众传媒飞进寻常百姓家。

  于丹讲《论语》,与快餐有点相似:不引经据典,不考证训诂,而主要谈心得,卖的似乎不是高级营养。于丹讲《论语》,面对的是坐在电视机前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芸芸众生而非硕士博士、专家学者,因此自然需要讲得浅一点,要多结合当下的实际,多带点生活的酸甜苦辣,带点快餐的味道。对大众来说,听(看)于丹讲读《论语》心得,这也许是简当惬意的文化消费了:只需在固定的时间,打开电视机、选择中央电视台就可以了。寻常百姓可以一边嗑瓜子、一边看电视,而《论语》中的文化,也可以在穷快活中消费。于丹讲《论语》,有别于学术研究,不必皱着眉头读直排版古书,不必睁大眼睛看各家注解,以致望见面目森然的孔家店而不敢进去消费了。因此,听于丹将《论语》心得,联系现实人生,咀嚼个中三昧,倒也乐得自在,不失逍遥。

  其实,我们是无需一说到传统文化,就肃然起敬、大气不敢出。文化在哪里?它就在日常生活中、人情百态里。而学者的任务只是从生活中萃取智慧,并加以提升而已。因此,于丹女士说《论语》重在心得,其实是很贴近孔子谈学问的一种方式。黯然先生认为儒家的影响主要在于社会制度方面,而其在人生态度、性情修养甚至公私道德方面的影响则值得怀疑,这实在是一种误解。最近一段时间,国学之所以能热,就在于走快餐路线。从国学大师的海选,到易中天等人的水煮《三国》,从国学超女到于丹的《论语》快餐,无一不得到普罗大众的热捧。我以为,这些现象都是文化放下令人敬畏的身段,回归生活。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从《于丹〈论语〉》心得,看到了文化不至于饿死的希望,尽管它只是一种快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