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古道再次行

标签:
浙西大峡谷浙西天池乐利峰吴越古道千顷关 |
分类: 旅游记录 |
吴越古道再次行
二〇二〇年六月十日
浙江临安有浙西大峡谷,大峡谷旁边还有青龙大峡谷,我们在二〇一四年走过,大峡谷上端便是天池,叫千顷塘。因为有水,六七十年代天池西南有知青扎根,他们在山顶垦荒种水稻,如今的知青点只有遗址了。
天池有美名“江南第一池”。可惜天池的水很小。六日那天友人截他朋友圈的图,天池没有水,或许是六日暴雨转小雨的天气,使得天池有了些“脸面”?我们七日要登峰观天池。
故地重游忆当年,殊情偏逢浙天池。二〇一四年的四月和十一月,长途跋涉古道下,怎奈雨雾缭绕景难觅,到了天池踪未现,池上乐利峰更是影子不见,两次兴冲冲,两回遗憾打道回府。四月那次尤可笑,临慈云寺,山雨停了,时值中午,再回山上去?如果依旧云雾浓浓、人面相对不识君,怎么办?
从此有人叫笔者“雨神”,外线期间,总有雨水相伴,盖因“年初一吃了饭泡粥” 运气总是憾憾的。
古道下有农家不时发出浙西天池或四季或晨暮的天池景象,让人羡慕,让人心动。浙西天池还要去看,去年建了“吴越古道行”QQ群,从三月到十一月,怕雨神光临,没敢动身。今年疫情肆意,挨到五月底,友人提议出发吴越古道,又吊起笔者胃口,与古道下的农家一议,定于六月第一个双休出发,下雨也成行。
六月五日天不作美,江浙大雨覆洒。六日早上阴天,半路又小雨飞飞了,九点左右停矣,否则又将是笔者“春节吃了饭泡粥”所致,呵呵。中午赶到杭州临安浙西大峡谷的桃花溪村,逛一个古镇后住下,时不时翻看网络天气预报,情况不明朗。夜晚遇到村主任郑先生,他说:“明天不会有雨,天池能看到。”
七日
六月七日一早,大巴直接到天池景区门口,不再从狮头石爬山进天池,把体力用到上乐利峰上。天池景区去年起不再收门票。
进得天池,草色青青,天空蓝蓝,天池的东和西有山峰护佑,正因为群峰环绕,植被覆盖,天池才不枯涸。天池南方上空白云蒸腾,如在眼前——冷热气流交错产生了云海。带航拍机的友友五点钟就升空俯瞰了,拍到了云海飞卷山峦重重的映像,村后的群山似卧龙振翅,震撼大地,视频和照片也挺震撼。
一条水泥路通往天池,其西有流水沟,应该是泻洪渠,渠北端有一坝,天池的堤坝,水泥路与堤坝的交会处是一小广场,有一碑一亭,碑是“江南第一池”,亭是游人歇息凉亭。天池水位不高,“小水塘哇。”大家一致认为。
留影和航拍后上路,哦,不允许航拍的,有人出来阻止的,之后我们走天池东侧小路去乐利峰。“乐利峰”的石碑没发现,我们从地上“吴越古道”石碑、森林警察的执勤房(没有人)右转沿水沟上山。雨水有好处,它让天池有了形象有了能量,但让我们上山不易,前两天的雨水,浸透了树林里的山径,山道上石头很少,全是泥土,所以很湿滑,在陡坡处,必须小心翼翼,或借“旁门左道”迂回而上。爬山高度估计两百多米,待树木和杂草在脚下,天池裸露在眼下了,如同八卦形状的天池很秀丽,它静静地卧于峰峦的环抱,犹如面前群山之眼,晶莹剔透,风姿绰约,给雨后的山区注入灵气,你看:南面有云海,北面有长川山坞,峰峦起伏,如同西部高原。它又像天空之镜,巨大镜中云朵飘逸、霞光四射,与山树的倒影合力绘出一幅丹青长卷,美得超凡脱俗。有不少户外驴友晚上在天池露营,半夜寻拍星轨,把行程的乐趣增添好几级。
两个左转,又绕过一落星似的巨石后,一条石墙的遗址显现,高高如蒿草的青草深没齐腰,把石墙掩没在绿色中,呵,这是皖浙交界的分界线,南为浙,北是皖。沿这石墙东南去,有一未建成的了望台,两层,可以用作观察哨,也可以作观景台。在这观景台北百米左右的草丛中,有055号“清凉峰自然保护区”水泥桩,想起黑洞瀑布山顶杜鹃花林的正南也有这样的水泥桩,这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够大的,百度说清凉峰位于安徽省绩溪县伏岭镇逍遥村(徽杭古道中)与歙县三阳乡交界处。它是天目山的主峰,海拔1787.4米,为华东地区仅次于黄山各主峰高度的另一座高峰。
东北风力很大,起码七八级,我们在乐利峰看云海观青山,俯瞰小家碧玉似的天池扫瞄浩瀚的森林植被,环顾四周山峰,聆听旅途中友人的欢声笑语,这两日游,不亦乐乎。
原路返回“吴越古道”石碑、森林警察的执勤房,否则下山后“不知云深处”、不知“路在何方”了,我们的车子在万国乡大塔村古道口等着呢。
上山容易下山难。五日的雨,使我们下乐利峰小心更小心,爬山少的几位,滑了,摔了,好在没大碍,安全下到“吴越古道”主路上,上乐利峰和走古道是主要行程,全体都上了乐利峰,真是不错。
过千顷关,就是安徽境内了,千顷关那碎了标志石板成了道中石了。古道悠悠,溪水潺潺,森林寂然,树影婆娑,行者不多,只有宣城方向上山的人。白天的鸟也不多,几处稍有险要的地方树起了铁栏杆,大塔村那头还有四个人在修理路基;有形有状的石头,依旧有文字介绍;各种植物也都有了说明木板,古道多了些解说词,慈云禅院也崭新显现,古道口百米外还多了一座碑:“宣城市文物保护单位”,地区(市)级文保单位,感觉与六年前的不同:古道有了文意,添了诗意,在拉近与徽杭古道的“距离”。
三次吴越古道,合了“一二不过三”俗语,第三次终于见到了,如愿了。前两次同行者有五位。
被誉为“江南第一池”的浙西天池,位于海拔一千一百多米的山顶,池面面积567000平方米(合850亩),湖水清澈幽蓝,水天一色,四周山峦缓伏,视野开阔,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梅花鹿的主要栖息地。二〇一四年十一月在天池下看到过游走的梅花鹿。
溪流淙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