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村访古(中)

标签:
歙县观察第许家泽故居邦宪第大邦伯祠 |
分类: 旅游记录 |
许村访古(中)
二〇二〇年四月十四日
许村源于东汉,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唐末时期,许氏迁居于此后,繁衍成大族,遂更名许村。明清时期,徽商遍布全国,村落因此兴盛发达。《歙县文物志》介绍:“明以来文风鼎盛,有诗人许周仁、许长清、书法家许松长等。古迹有元代建高阳廊桥、明代建大观亭、云溪堂、双寿承恩坊、五马坊、薇省坊、三朝典翰坊、清代建大邦伯第门坊。民宅中多有精美砖木雕。”元、明、清各时期代表性建筑都保存完好,现都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的是安徽重点控制保护的“百村千幢”工程。
南朝梁时,新安太守任昉在此留恋忘返。南宋以后,徽商崛起,“古官道”架起了徽商“往来淮楚间,起家累巨万”的桥梁,雄厚的经济实力促进了徽派建筑艺术的发展,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近两百幢,尤其以高阳廊桥、双寿承恩坊、大观亭、五马坊构成的元明清建筑群,为国内罕见,堪称古建之精华。
从导览图得知,镇南门有入口,马路好象是204省道,那是主检票口,还有游客中心,等我们游览到主检票口,已过十一点钟,近中午了。古老牌坊(薇省坊)与五马坊一样,“犹抱琵琶半遮面”,也在大修,整个牌坊全部罩住了,游客中心空无一人,三朝典翰坊未修缮,敞开胸怀欢迎我们。
1996年,许村镇的古村落被定为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6年,国务院公布许村的古建筑群(十五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观察第在明洪武年间始建,到清代重建,建筑面积274平方米,原是时任观察使的许天相的府第。许天相为遗腹子,其母笃志守节,不曾跨家门一步,茹苦含辛,抚育天相成人,故又称“墙里门”。1997年,其裔孙许靖华院士(现定居瑞士)捐资一万美元,由县政府修缮并辟为“许村历史博物馆”。


观察第正厅,名“敬爱堂”。


井是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日常设施,每家每人都涉及,所以水井遍布街边道旁,甚至是宅院中。福泉井坐落在观察第屋后,原为许天相私宅用井。后拆除围墙,让井于周围居民。福泉井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清康熙年间重修,井圈圆形,花岗石凿成,井内壁鹅卵石铺就。
许家泽故居建于清末的1905年,位于一处巷道的拐角。


许家泽曾任两淮盐运使,重视下一代教育,他的五个儿子全部是留洋博士。许家泽在1927年创办许村仪耘学校,1991年许家泽孙辈将此住宅捐赠给镇做为小学校。




十、邦宪第
邦宪第,又称大墓祠,是由原府第改建祠堂的建筑,三进三开间,建筑面积近300平方米,建于明代万历年间。
十一、大邦伯祠
大邦伯祠,建于明嘉靖年间。为福建汀州府知府许伯升而建,后为长子都福之支祠。





十二、许声远宅
大门紧闭,进不去,就门外拍几张。
十三、朱冬林宅
朱冬林宅在东升村升溪东侧,离大墓祠很近。6日晚上,宅内有人,进去了下。
朱冬林宅在门墙随道路在一侧形成转折,这样的建筑退让环境的做法在徽州古村落很多,形成和谐的格局。
十四、大郡伯第门楼
在高阳村,溪西巷子往南,村东南端。门楼前后都是广场一般,这伯第如果没毁掉,那是何等宏伟。
大郡伯第门楼,明代万历年间建,四柱三间五楼式门楼,清水砖石砌成,宽9.6米,高8.6米,梁枋、雀替等处雕刻细腻,花团锦簇状。三层檐皆四角翘起,脊端装鳌鱼,字板上大书“大郡伯第”,小字为“赐进士第湖广武昌府推官唐中楫晖为中宪大夫福建汀州府知府许伯升重立”。该门楼原为许氏支祠种福厅大门。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歙县政府重修。
十五、许惇士宅
许惇士宅在高阳村。许惇士字本裕,是许家修次子,宅以其名命名。宅厅的东西两侧,都贴有家族所出才俊名士的介绍及人像。
十六、许社林宅
门关着,进不去,大门口看了看。
许社林宅,为明代建构民宅,以经典的木雕莲花托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