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小桃源 ——歙县灵山村
二〇一九年七月二十一日
二〇一九年清明节下午,在 呈坎 ,遇到年岁稍大的,不忘多问一句:“除了 呈坎 ,别处还有古镇老房子吗?”回答众口一词:“有啊,灵山呀。”灵山村不大,很古老。在灵山村委会,感觉没啥古老的建筑,回撤,五六公里后的油菜地竹林旁,因买春笋停车问讯地里的夫妻,夫妻笑道:“灵山村老房子都在(委会)下面啊。”赶紧再赶灵山村,天色向晚了,时十七点钟。来回都是山路,灵山海拔有600多米,得赶紧了。
从村委东的停车场,走深沟似的巷子穿至一个溪边,古色淳朴的风貌展现在眼前,深巷的尽头竟然是溪流,向左走,则是村子南入口。那从村入口走起,村口的溪流象个喇叭口,流水在这积聚出村,村里人称这里为“水口”,除了石牌坊,还有两个庙,一叫天尊阁,明代洪武年间村里方氏三兄弟合建,清代重建,四面端方,歇山顶,两重檐,八角飞翘,中有砖砌方形内室,室有木梯可登二楼。天尊是道教供奉的天神,阁上原来有明代开国功臣李善所书“天尊客”匾,阁里供着方氏远始祖、轩辕皇帝左相方雷的像,所以又称“雷祖庙”,二层,全木结构,二楼全是格扇窗,时间紧张,没上楼去。一叫五福庙,在天尊阁 东北 角,两者相距六七米,斜角并列,五福庙是砖木结构的三间小屋,面朝 西北 ,建庙目的是冀望外出经商者“以资捍御,无往而不利”,是一处迎送往来求平安趋利进的祭祀地。在天尊阁西,由一廊相连的是灵阳桥,桥上建有亭子,亭子外形皆粉墙黛瓦,一律旧式建制。桥亭里有“奉县宪示禁”碑,是清朝时 歙县 县令所立,禁渔禁乱采乱伐等等,灵阳桥系砖砌拱形桥,全系山 中方 石砌筑而成,桥外是溪水出村之口。桥西侧有廊屋,系村口 通道 ,桥边还有省文保碑。
小溪名叫丰溪,与西溪南村之溪同名,方氏的始祖们,就是傍着这条三公里的丰溪建房筑屋,铺石架桥的。自灵阳桥西廊屋进灵山村,都是青石板铺成,大小不一,弧形曲道五六十米,有石牌坊耸也,名“翰苑”,与天尊阁隔溪而立,走完发现这两建筑和丰溪街应当是灵山村的标志。翰苑坊跨村主路而立,明正德六年(1511)由方桢捐建,方桢全家迁 北京 了,明万历年间重修,柱梁为花岗石,雕刻花板采用红岩石和白麻石。坊三间三楼四柱冲天式,柱脚饰抱鼓石金刚腿。龙凤榜刻“恩荣”,枋板题“翰苑”,下有题款:“ 歙县 知县李彦”,还有始建和重修和年月日。
天尊阁灵阳桥翰苑坊牌坊,还有牌坊以北部分古建筑在内,算一整体,在2012年以“灵山村古建筑群”公布为 安徽 省文物保护单位。
牌坊过后,逶迤北上,石板街别有风味,留着多少个朝代的足迹,不得而知,据说村成于后唐上,村民皆方氏,与同县杞梓里坡山村有得一拼,或许有亲缘关系吧,笔者臆想。
方氏宗祠建于明代,灵山村村民皆姓方,缘此这祠堂如同祖祠,应该算祖祠。
沿村子溪流西侧石板北上,蚯蚓状的村路街道,灰蛇走线一般,没多少路,过溪上石板,街道改道溪流东侧了。溪里每隔一段都筑坝成堰,以便村民们下溪洗刷或是取水,堰都成了瀑布,日夜不停。村民都临溪而建房,可以说是悬溪筑屋,形同吊脚楼,门口台阶下就是村 西和 村北合流过来的小溪,溪西的人家都架了石板,有的人家浇筑了水泥板,又宽又平整,使人出门过溪即上街道,出行便利。街道时宽时窄,宽处六七米,窄的地方仅一米多点
,不时有七十年代甚至更久远的建筑呈现,溪里也不时有村民洗衣洗菜的,
十七点二十五分,溪西房屋留下的阴影与空中的阳光组成的远近层次,朝西的门楼,折射出白与暗的立体,砖雕尽管有剥落,花卉、稻穗、鱼虫、花纹、房屋的山脊、栏杆、花瓶及其插花,毕灵毕显,熠熠生辉。在白天气温嫌高的傍晚,游人很少,漫步在婉延曲折的灵山村窄窄的石板街上,笃悠悠慢悠悠地逛,感觉很惬意。溪东侧的石板旁,徽派格式民居高下起伏,鳞次栉比,左侧对岸伸来的石板水泥小桥也是默默相连,横卧溪流上,比肩相望,不时也看到其溪上方也有走廊,那都是必修的房屋,静静地听着屋下急急的水流声,不舍昼夜。
街面阔绰处,有相邻竹凳聚拢喧哗聊,有丽人水边看游客,也有美人靠下舒溪流之景,如同一幅民国风情图。每家每户都是石库门迎客,规规矩矩的, 徽州 “模式”,门楼砖雕就各有特色了,还有“家家户户点红灯”,路口、街道、门口、村委都有“大众”的红灯笼挂饰,呈现喜庆气氛,门楼进入后有天井,天井两边有走廊,一般两角柱上部都有精细雕刻,回廊 方正 ,光线缘此“借入”厅堂。厅堂都是高高大大的,许多人家都有堂名, 比如 “善耕堂”、“五福堂”、“乐知堂”,匾是形象,传承的标示之一,中堂画不能少,诸如山水、先祖像、福寿类的文字、四君子等等,画轴和对联选择随主人的讲究而“上堂”,靠近中堂画的是条案( 苏州俗称长台),条案一般摆放糕点水果松竹等祭祀物,正中便是一张方方的八仙桌,桌子两边各置大大的红木椅子,前面不放椅子,来得庄重严肃。如今都比较随意了,真正中式传统的摆设在景区各“祠”各“堂”各“室”可以看到。
深入村子内部,离灵阳桥两公里左右,农家乐极少,小商店小修理店没有几爿,村子显得越来越自然淳朴,就象六十年代的山村,这古水街与 绩溪 家朋 不能比其宏,但韵味独有,小巧玲珑不失山之隐,山林幽幽不失深山之灵,溪水清冽不失淳醇之味。
青石板幽幽,人行悠悠,越往北,村里的的小弄小巷越来越窄,大多容纳不了两人并行。每家都有山芋大小的萝卜和竹笋“展示”,都摆在明显的石头或水泥平台上
门楼 砖雕刻
随着地势抬高,溪越窄,水流越湍急,溪流上的石板越来越短,呈小坡度S型北去,右侧房屋的地面纷纷高出街面很多,所以家家户户的大门口由台阶连接。到农田出现的宽阔地方,便有了叉路,向北是主道的延伸,房屋显得破旧,还有塌圮的房屋和墙体,可能近山边的人家都去村口马路那里建新房了。向西是农田,路是后来筑的,农田之北还有农家排列,零星分布,农家后面便是山林,我们是从这山北进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灵山村的大米和竹产品。由于海拔高,土质好,空气优,水乃“天上来”,怨不得灵山出产的大米远近闻名,以前直供京城,所以有“灵山贡米”之称。还有是竹编的各种用品和工艺品,家家户户人人都会编,一直是村里经济副业。

村子入口之水口和翰苑坊。

翰苑坊的背面。

水口,溪流出村处,天尊阁和灵阳桥,自翰苑坊处拍。
有水就有桥,灵山村就这条丰溪穿村而过,两边有民居,没桥的生活不便利,所以有“天上水街”和“三十六桥”的美誉。水街缘其居山中,海拔600多米,是谓;溪上桥多,敢情是方便生活而建,均为简易的梁桥、平桥,全是就地取材之石桥。
近翰苑坊的有多块石板的梁桥。

没有这两条石筑成的桥,这户人家的大门得改向。

感觉象风水桥,门户对面是山,上不去,或许是当场地用,桥下水流淙淙。

水街与古板相连,这是抹不去的风景。

石桥如同跳板,大大方便了村民。
这桥位于村中间,临溪筑驳岸,建有美人靠。石桥由四块简易石板搭建,东侧一块尚有石柱和石板,供人凭栏和小坐。这季节是春笋出产量多的时候,刚刚从山上挖来,展览开卖。

今年灵山村的环境整治重点工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