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溇港和义皋古村

标签:
南太湖太湖溇港湖州织里汤溇义皋 |
分类: 旅游记录 |
太湖溇港和义皋古村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三日
秋色渐深,东南风减少,偏西风增多,气温徘徊在二十多度,叶开始泛黄开始掉落,芦苇泛白,太湖水面因水汽少而清澈分明。在太湖边的堤岸内,大概是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在
未几,路旁“汤溇村”
,溇么就是浅水边意思吧,这里应该是汤姓人居多的村。又有“太湖溇港
南太湖把太湖延伸平原的各种水沟水渠叫溇港,东太湖西太湖都叫港。百度里,“溇港”就是太湖溇港。因为溇港是太湖流域古时候特有的水利工程类型。溇港始于滩涂上纵港横塘的开凿或整修。溇港的历史起始于春秋时期(公元前六世纪)的吴国,北宋时(十世纪)形成了基本完善的溇港工程体系。太湖大堤的筑造和众多溇港的兴建,使得太湖进出的洪水得以控制,形成了水利体系。就这样,滩涂上诞生了河渠、农田、乡村和集镇。
汤溇村属于吴兴区织里镇,再西行几里,便是义皋。义皋距离织里镇六公里,离南太湖一箭之地,面积只有两平方多公里,全村八个自然村,一共五百十九户一千七百八十四人,大多是农业户口。
义皋村是太湖溇港市集村落“夹河为市,沿河聚镇”聚合形态的典型,属于湖州吴兴区织里镇。应该讲,汤溇村是与义皋村一样的太湖溇港市集村落,村落成就时间稍晚些。
早在五代时期就有关于义皋的文字记载。宋嘉泰年间的《吴兴志》中有“兴善院在县东北二十里湖上义高村,钱氏建,号善庆院”的记载,其集镇早于五代和宋代便开始形成。清同治期的《湖州府志》记载:“汉元始二年,吴人皋伯通筑塘以障太湖”。皋伯通被称为义士、高人,且义皋一直“民有淳风”,遂以“义皋”为名。民国十七年(1928年)前有记载其名为“义皋里”,此后也曾为“义皋镇”。作为一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村,不仅历史悠久,更是沿太湖七十二溇港古代水利工程中的重要节点,被誉为“溇港文化带里的明珠”。
2014年,义皋同时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和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村落名录,在2015年国家公布的全国994个古村落中,“义皋”榜上有名,2016年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第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以义皋村为主要节点的太湖溇港水利灌溉工程申遗成功,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2017年义皋村将打造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及创建AAA级景区。
水闸与太湖大堤之间景色,远处堤外就是太湖,这就是汤溇,古代人民开凿的水利工程。
介绍太湖溇港,文字左下,便是七十二溇港的布局和名称。
义皋古村的村口,树的是太湖溇港的牌楼。
义皋茧站,是湖州市文保单位呢。 溇港文化馆就设立在这茧站内。
这是桥南侧形象。
湖州市级文保碑,“太湖溇港古桥群(尚义桥)”,义皋这里应该有四座古桥。
引仙桥之北,正在拓宽河道,其西,河驳岸已经修砌好,现正在砌筑东驳岸,或许要通太湖?也是好事。
兴善寺旧址。在文正亭南百米处。南宋嘉泰时的《吴兴志》记载:兴善院在县东北二十七里湖上义高溇,钱姓人建,号善庆院。“赤乌年间沉太湖,
从喧嚣的城市,逛入如同世外桃源的古意小村,体验初秋的泛黄。岁月静静安好,眼前每条河每座桥每一条街弄,那是多么诗意。走一走,感觉生活的柔性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