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白马岭登“吴中之巅”(穹窿山景之二)

(2014-02-20 14:24:28)
标签:

孙武园

白马岭

吴中之巅

三茅峰

“膝台”摩崖

分类: 苏州太湖

从白马岭登“吴中之巅”

——穹窿山景之二

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日

 

提要:元旦,经孙武园,从消防通道登吴中最高山巅,御道旁寻得摩崖石刻

 

穹窿山东麓有岳峙山,岳峙下小山丘叫金鸡岭,金鸡岭南、兴奋村西面新修建有一巨大广场,广场西,矗立巨大古式门楼,匾额“孙武文化园”,投资数千万。在年前,里面去过一次,原有拈花寺,现有其旁的遗物香花桥旧构件。

 

广场东的公路通消防通道,南上,谓白马岭,原建有白马寺,此岭乃名,据《光福志》“白马寺,在穹窿山阴,址即穹窿所析。相传东晋支道林(支遁,支硎山即因他而名)开山。又相传萧梁时伐梅兹山,作钱塘禹庙,其梅有神异,祀白马于坞,遂可伐,故名。明万历间圮,崇祯间剖石禅师重建。 新年第一天,跟随“千山行”,从消防通道盘旋而上,左望太湖,右眺吴中第一山,感受新年的喜庆,体验山行的性灵之养,聚友人或自己思想和心灵之映,集得众友跋涉悠哉之快乐,幸事之幸事也。

 

第一次走在穹窿的南侧,远望浩淼的太湖,俯瞰东之香山和胥口,尽管天色有些迷蒙,雾霾依旧,但,似进入桃源一般的境界,感觉特别新鲜特别有劲,

 

尽管途中有插曲,抹不掉所得所思所乐,况且随友人下山,在穹窿御道双膝石遗迹旁,N先生发现摩崖石刻“膝台”,笔者随之摄得,大乐哉, 发照片以记之。悠哉优哉说乃“膝潭”,谢谢。细看,是“潭”。

 

再微博,告穹窿景区工作人员,希望象其他摩崖石刻一样,描显一下,让众游客感受这景点。

 

从白马岭登“吴中之巅”(穹窿山景之二)穹窿茅蓬坞东,金鸡岭南,新建的孙武文化园,多气派。

从白马岭登“吴中之巅”(穹窿山景之二)出茅蓬坞,孙武园西,望三茅峰,晶映穹窿(20131229)

 

从白马岭登“吴中之巅”(穹窿山景之二) 茅蓬坞里的腊梅(20131229)

从白马岭登“吴中之巅”(穹窿山景之二)消防通道旁有吴中特色砖雕的小屋残存

从白马岭登“吴中之巅”(穹窿山景之二)穹窿东麓、白马岭北的兴奋村景色。

从白马岭登“吴中之巅”(穹窿山景之二)消防通道,正对白马岭

从白马岭登“吴中之巅”(穹窿山景之二)白马岭望穹窿山。

从白马岭登“吴中之巅”(穹窿山景之二)

    孙武园俯瞰

 

从白马岭登“吴中之巅”(穹窿山景之二)    从二茅峰(宁邦寺上方)西,行消防通道,到军营,即见“吴中之巅”,也就是大茅峰,海拔342米处

从白马岭登“吴中之巅”(穹窿山景之二)   “吴中之巅”碑石一侧(为东)镌“箬帽峰”,大茅峰大名。

从白马岭登“吴中之巅”(穹窿山景之二)   山顶合影,开心兴奋。

从白马岭登“吴中之巅”(穹窿山景之二)   箬帽峰东望二茅峰、三茅峰,郁郁葱葱,名胜在目。

从白马岭登“吴中之巅”(穹窿山景之二)  穹窿山顶西部山势,蜿蜒迤西,衔吻邓尉

 

 

     明代杨循吉《穹窿山志》介绍,《神仙传》载:赤松子,秦穆公鱼吏也,食桂实、石脂,绝粒后上吴山升仙去。

 

从白马岭登“吴中之巅”(穹窿山景之二)  赤松子升仙台,我们也来做一次仙者。

从白马岭登“吴中之巅”(穹窿山景之二)   穹窿北,消防通道,北望玉屏真山,绕城成一线尔。

从白马岭登“吴中之巅”(穹窿山景之二)  祈福坛下有“三茅峰”碑石。

从白马岭登“吴中之巅”(穹窿山景之二)             踏御道,N友眼捷“有字”,以前没见的摩崖石刻。


从白马岭登“吴中之巅”(穹窿山景之二)
              随行H友刷清楚点,“膝潭”(以为膝台,平石么),下有双膝石台



从白马岭登“吴中之巅”(穹窿山景之二)  仙者的双膝印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