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华东康桥校长对话

(2014-07-07 22:54:59)
标签:

杂谈

校长对话 | 华东康桥:双语教育是华人教育的最佳选择
2014-07-07 请点 国际教育风云录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Y1OTMyMA==&mid=200227475&idx=1&sn=1be3e439927a93a1012d17fdbff916b4&scene=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d

暑假过后的9月,华东康桥国际学校将在上海“后花园”昆山花桥正式开学。这家学校一开学就是大手笔大投入,第一届学生目前注册已近1200名。从幼儿园小班到小学初中至高中一年级,13个年级全部开班,整个学校占地215亩,红墙长廊煞是好看。

作为从宝岛台湾来到长三角开设国际学校的“外来和尚”,这所学校有着怎样的底气和理念?又会培养出怎样的学生?【国际教育风云录】专访华东康桥国际学校张启隆总校长,华东康桥国际部庄胜利校长,一一给出答案。

记者|汪莉 朱洁 王奋


华东康桥国际学校张启隆总校长。
>>1200名学生,六成内地生,四成上海生源
作为一所新建在仅有180万人口昆山的国际学校,第一届新生招生人数就在1200名左右,可谓“漂亮的开场”。张启隆校长坦言,他们也曾经担心过“招生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听到“江苏鲜有民办中学成功案例”的传言,看到隔壁民办中学第一年关小学部,第二年关中学部,第三年关高中部的事实之后。“我们从2013年6月开始招生,第一次说明会来了9个家庭,11个家长。我们告诉他们我们在台北怎么做的,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吸引家长们的是华东康桥国际学校母校——台北康桥双语学校的成功。2013年,台北康桥双语学校的国际学校毕业生,100%进入国外大学本科,90%进入美国百大,50%进入世界百大。去年9月,台北康桥正式获准为国际SAT亚洲考场和AP考试中心,今年更是获得美国西部教育联盟WASC的权威认证。台北康桥双语学校创建于2002年,拥有四大校区,在校学生近4000名。

在国际学校选择度日益广泛的当下,选择哪所学校,很大程度取决于校长的魅力和个人经历。张启隆总校长此前在台湾已经有48年学校经验,22年当老师,26年当校长,参与创办过五所学校,包括台北康桥双语学校。庄胜利校长在美国西密歇根大学取得教育硕士,后来在台湾政治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当过老师、教务主任、学务主任,退休后去台北康桥担任学务主任、国际部副校长。2013年3月加入华东康桥国际学校团队,负责国际部。

在经过学生笔试,家长面试后,1200名学生将于今秋走进华东康桥的校园。这1200名学生,从学生身份上说,60%来自内地,40%来自港澳台地区和韩国日本。从地区上看,40%来自上海,40%来自昆山,10%来自苏州,还有10%来自其他省份。这些孩子中最西的来自新疆伊犁,最南的来自深圳,最北的来自黑龙江。

>>反对“小留学生”、“香蕉人”,实行双语教育

这些年来,国际学校的受追捧的背后是国人对国际教育的持续升温,在2012年前,中国留学生(包括各个年龄段的留学生)基本上保持着每年20%的递增。2013年,中国大陆学生前往海外学习的人数突破了40万,达到41.39万人,比2012年增加1.43万人,增长了3.58%。 由于基数日益庞大,中国留学生正在将海外大学录取门槛日益推高,SAT、TOFEL的成绩越刷越高,本科“最难申请季”到来。

于是,一个更加可怕的情况出现,就是家长将留学时间节点一再提前,大学出去太难了,那就高中出去;怕高中申不到好学校,那就初中出去;怕初中出去语言、融入有问题,那就小学出去……“小留学生”话题困扰多少父母家庭。


谈及这一话题,在台湾从事了20多年教育工作的张、庄两位校长很有感触。张启隆表示,台湾的国际教育也走过这一阶段,而且在台北康桥也有不少小留学生从美国转学回台湾,问题不少:抽烟喝酒、不服管教等等。“我们不主张小留学生,反对‘香蕉人’,而80%以上的小留学生的发展都不是很好。”

什么是“香蕉人”?就是“除了皮肤是黄的,内心全是白的”小留学生,熟知西方文化,却很难融入中国文化。中文学习系统,不只是能看报纸,会说中文,而是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一个孩子小学后出国,他能看得懂白话文,但他看不懂文言文,他会写信,虽然其中会夹杂错别字,但他无法填写一般的申请表;一个孩子初中后出去,他会写信,但无法运用典故;一个孩子高中后出国,他的中文学习才算是基本完成。

基于此,张启隆校长非常推崇“双语教育”和能力,他们所设计的课程中依照中国大陆学校的传统,从小学阶段就采用分科教学,同时引入美国加州课程以及台北康桥的“情景教学”和体育课程。张启隆希望借此把孩子的高中阶段还给家长,延续他们留在中国的时间,以便他们接受中国的文化、伦理和家庭的传统教育。“不可否认,英语仍然是世界上第一强势语言,但中国将会发展成最大经济体,未来的市场需要双语人才:你可以在国外工作,也可以回中国来开拓大陆市场。”

>>精细化体育课程,锤炼吃苦耐劳坚韧不拨之学生
在康桥,孩子们不会轻松,他们得辛苦地面对很多挑战,但是孩子们会动静结合,觉得课程很有趣。学校学生早上8点上课,下午5点下课,数学语文天文地理什么都要会,要会游泳,要学乐器,还要有强健的体魄,学游泳、铁人三项、马拉松等运动课程。


体育是康桥办学的特色。为什么?张启隆校长表示,成功企业家并不取决于他是否是名校毕业的,考试成绩是否优异,最重要的一是他是否找对了自己的行业,二是他在困难面前是否能坚持到底,是否能解决问题。而参加和开展体育运动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最好途径。


为了让孩子爱上运动,学校花了不少心思。他们的运动课设计得很精细,拿游泳举例,会根据孩子游泳本领分级,戴白帽的孩子就是刚开始学的孩子,当他学会自由式后,他可以升级成黄帽选手;当他学会蛙式和仰式时,他可以升级成蓝帽选手;当他学会蝶式后,他可以升级成红帽选手;当他学会这游泳四式后,再把自己百米的游泳速度提高到150秒内,他就可以升级成黑帽选手;之后他每进步10秒,就可以在左边的帽印上一颗校徽。


帽子的左侧是为了奖励孩子游泳的速度,帽子右侧的盾牌是为了奖励孩子的耐力。五年级以上的孩子,一小时内游1000米以上可以有一颗盾牌,以后每增加500米可增加1颗盾牌。


若孩子无故5次不下水,就可能会被学校劝退。台北康桥10多年来有数十个孩子因为这个原因被劝退。在台湾,康桥的学生用12天骑行环台,学校还带孩子去爬山、长跑、长泳。7月中旬,张校长本人将前往东钱湖勘察场地,为花桥新学校举办铁人三项活动做准备。学校坚持,孩子们将经受锤炼并完成蜕变,拥有永不放弃的特质和基因。

>>反对应试教育,读书不是为了记得
康桥在挑选孩子的时候,也在挑选家长。张启隆校长明确跟家长说过,学校不注重排名,希望通过大量阅读,教会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台湾教育体制与大陆非常相似,以前台湾举行的大学联考和内地高考很相似,都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但后来,台湾社会发现“升学主义”已经成为家长与青年们的噩梦。于是在2002年,废除联考制度,转而实施多元的录取方式,同时建造更多的大学。这样一来,学生的录取率是提高了,新的问题也来了。由于大学毕业生日益增多,对一线技术岗位“不屑一顾”,使得“蓝领”岗位稀缺。这两年已经有几所台湾大学主动要求“降级”成学院,培养技术人才。

张启隆感叹说,自己当年地理考分几乎满分,能够背出中国矿产储存量的排行榜,但是10多年前踏上四川,再也想不起当地矿藏所在。“随着科技的发达,记忆的价值也在递减。花时间背诵,不如教会孩子如何查阅资料来得更好些。


背诵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不如让孩子思考事件发生对当时以及日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张启隆表示,学习分成三个层次,记忆—分析判断—批评应用,记忆只是学习中的低阶能力,而学校希望培养高阶能力:分析好不好,然后判断总结后再加以应用。


国际部庄胜利校长表示,尊重孩子不同的能力和差异性,比如在才艺方面,我们支持孩子自由选择乐器,比如他今天选择钢琴,明天不喜欢了,他可以换长笛。我们珍惜他与别人不同的能力,让孩子在实践中明晰自己的能力在哪,兴趣在哪?这样,到了高三,他们会有很明确的目标。“对孩子负责不是让他进入大学,更重要的是进入大学后的表现。学会时间管理、自控能力、沟通能力和具有勇气的意义,远远大于知识本身。”


>>IBDP不是另一场高考
由于内地的家长非常看重IBDP课程,把能否开设IBDP课程看成评价学校的标准。华东康桥将在2015年开设IBDP课程,并邀请曾经在IB欧洲总部担任课程研究经理的林宇澔博士加盟康桥,担任学校国际文凭课程中心主任。

谈到IBDP课程,林宇澔澄清了两个误区:一、IB不是课程,是机构的名称。IBDP(大学预科)课程的研发,是参考了全世界各国的考纲,把范围和难度都融合在一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数学、物理或者艺术;二、IBDP不是另一场高考,它是训练全能的课程。完成IBDP课程是一场对自己的挑战,不是与别人的竞赛。


华东康桥的孩子在11年级,如果单科能力强的话,可以在老师的推荐下选择AP。学校将会开出14门AP课程,而一般的国际学校AP课程只有3-5门。综合能力强的孩子,会在老师的推荐和自主选择的情况下,进入IBDP课程的学习。


林宇澔表示,“接触下来中国孩子谦虚,但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知,缺乏自信。而完成IBDP课程需要这种自信。”
>>中国的孩子更有动力学习
在谈到中国孩子和国外孩子的比较,在美国、科威特、中国台湾地区有过教学经验的华东康桥国际部教务主任judy表示,与美国孩子相比,中国孩子最大的优点就是有动力,他们在学校结束后,依然去上课,甚至学到深夜,双休日也会进行补习;在美国,下午3点后,孩子们不会再去上课。当然,这里动力有来自于学生本身,更多的来自于学生的家长。“对于亚洲的家庭来说,他们更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有时候,亚洲家长要学会kids just be kids。” 西方教育的优势在于让孩子学会思考,为自己学习。“我们很少给孩子压力,西方家长会对孩子说do your best。”


学校第一批师生比1:10,其中外教40人,中教50多人,其中骨干的中、外方教师均来自台北康桥。华东康桥设有双语部(1至9年级)和国际部(7到12年级)。学生在初二升初三时可以自主选择。想要考外国大学,在9年级就可以直升国际部,选择国际课程体系,而想要回归大陆传统高中的,9年级进行一年闭关补习。


为此,华东康桥还请来了两位内地教育界的“猛将”,一位是南京三大名校之一金陵中学校长丁强出任双语部校长,另一位是在黄冈实验中学担任20多年的老校长陈火斌,该校初中专门为黄冈高中输送人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这一年
后一篇:有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